第1版:要闻

写在表里山河间的温暖答卷

——我省生态保护工作亮点扫描

  • 山西神溪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   天气转冷,怀仁口泉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众多珍稀水鸟栖息在芦苇丛中,它们身形修长,时而觅食休憩,时而凌空飞舞,优雅的身姿灵性十足。
      近年来,随着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各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各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均有所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人们对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提档升级转型任务,系统谋划,综合发力,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逐步规范,保护成效日益凸显。今年,山西多个保护区陆续发现新物种和珍稀野生动物。

    完善体系 优化布局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臻完善

      自然保护地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自1980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74个,总面积超过243.52万公顷。这些保护地涵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监测数据显示,省内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陆生野生动物541种,分布在各类自然保护地内,并受到有效保护。去年到平陆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越冬的大天鹅达1.6万余只;旗舰物种华北豹分布范围一路北扩,从太行山南段延伸到吕梁山中部,种群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褐马鸡的分布范围由吕梁山北部的芦芽山、庞泉沟保护区一路南进至中条山区,成为真正的“省鸟”。全省各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逐步显现,特别是在南部太行山区形成了自然保护地群,为建立和完善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强劲动力。
      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在国家林草局的指导下,我省积极行动,开展了设立太行山国家公园的大量前期基础性工作,经过争取,最终纳入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太行山国家公园由山西、河南两省联合创建。《方案》公布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加快推进、积极创建。省林草局成立了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专班,与河南省林业局签署了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备忘录,牵头起草了《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并于今年10月25日联合上报了国家林草局。至此,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圆满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为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2020年启动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今年4月10日,省政府正式向国家林草局报送了《山西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通过整合优化,基本解决了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问题,实现了“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目标,优化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的格局,为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奠定了基础。
      国家重要湿地实现零的突破。近年来,省林草局积极推进重要湿地建设。2020年经省政府常务会同意,认定发布包括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洪洞汾河、沁县漳河源、左权清漳河、介休汾河、孝义孝河、右玉苍头河、山阴桑干河、云州桑干河、广灵壶流河等10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近日,洪洞汾河湿地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填补了我省国家重要湿地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我省积极推进国际重要湿地的申报。

    标准化建设 常态化监管
    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日渐提升

      典型示范,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升级。省林草局建立了保护地现场培训会议制度,以现场会的形式带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提档升级。今年9月,该局在历山、蟒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了我省首次现场推进会,明确了自然保护区“十个一”的建设标准,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方向,对推进我省自然保护区提档升级、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具有标志性意义。
      强化监管,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提升。近年来,省林草局不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多次下发强化监管的通知要求,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监管内容、监管程序、监管方式,推进保护地常态化监管。通过实施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构建了全方位的监测网络,有效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的智慧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同时,加强部门间的联动和协作,形成合力,强化监督和执法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地内违规违建问题的整治。
      开展专项行动,营造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近年来,省林草局会同多部门,先后开展了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高档地产、高尔夫球场、侵占耕地、侵占岸线等四类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以及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专项行动,排查整改各类问题150余个,形成了严格的监管态势。

    健全制度 增加投入
    自然保护地发展基础得到有效保障

      规划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保障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省林草局不断完善规划和制度体系,制定了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建设计划,确保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规划全覆盖,建设管理有规可循。近年来,相继出台和修订了《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山西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已基本完成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的地方标准制定,将陆续启动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制定,推进全省自然保护地的标准化建设和依法管理。
      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十四五”以来,我省每年投入中央基建、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金1亿元左右,支持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修复、调查监测、宣传教育等。省林草局以提升自然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优化项目建设内容,让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水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同锁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快太行山国家公园的创建,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张荣

    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项举措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本报太原11月27日讯(实习记者刘迎春)近日,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为及时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动态和疫情信息,有效防范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发生,维护生态安全,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取四项举措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组织体系。细化出台具体巡护监测制度,积极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严密防范可能突发的野生动物疫情。二是强化野外监测,落实防控措施。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的日常监测巡护。三是加强科学防控,切断病源主体。密切关注野生动物健康状况,定期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迁徙地等进行检查,指导监测人员做好巡查监测、信息上报等工作,保障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安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参与。通过悬挂横幅及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防控理念,提高公众防控意识。下一步,山西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屏障。

    平陆黄河湿地迎来3000多只越冬大天鹅
    种群数量多于往年

      本报太原11月27日讯(实习记者刘迎春)近日,黄河湿地平陆段迎来了第一批越冬的大天鹅,种群数量多于往年,达到3000多只。
      据悉,平陆黄河湿地是我国野生大天鹅的重要栖息地之一,由于这里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生态环境良好,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3月,大批的白天鹅会应时而归。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这群远方的客人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平陆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治理,不断加强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为大天鹅等珍稀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让平陆黄河湿地逐步成为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示范区。
      山西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候鸟都会按照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线路南来北往,途经山西时停歇、取食或越冬。2016年以来,候鸟往返迁徙之时,我省均会组织开展“护飞行动”,通过监测站点、鸟类观测台,在候鸟栖息地、越冬地、繁殖地、集群活动区组织管理人员巡护值守、监测记录。监测鸟类迁徙活动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极为重要。

    《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近半年
    全省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3年4月1日通过,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山西省湿地保护工作正式步入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的轨道。省林草局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主任王占勤近日向记者介绍了省林草局在《条例》实施以来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这些举措旨在推动湿地保护工作进入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的新阶段。

    积极推广和宣传

      《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后,省林草局迅速行动,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如门户网站、抖音、报纸等进行广泛宣传。此外,还联合“黄河plus”客户端进行了“湿”意山西系列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省林草局着眼于湿地的开放性和多元管理特点,建立了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与相关部门合作,力争在年底前构建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多方合力共同保护湿地。

    完善制度和法规

      为了确保湿地保护有法可依,省林草局积极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启动了《山西省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和《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推动湿地保护依法依规进行。

    推动分级管理

      省林草局积极推动重要湿地的认定发布,申报了包括大同桑干河国际重要湿地在内的多个湿地,其中洪洞汾河湿地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标志着我省分级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迈出了坚实步伐。

    健全湿地保护体系

      目前,我省拥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湿地公园63处,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体系。今年,省林草局启动了繁峙县滹沱河省级湿地公园的设立工作,计划年底前报省政府批复。
      王占勤强调,下一步,省林草局将继续贯彻落实相关指导意见和《条例》,提升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实施湿地总量管控,加强保护修复,完善监督管理和科研监测,确保湿地面积、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
      通过这些举措,我省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国的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本报记者张荣

    延伸阅读
    机制更顺畅 管理更细化 保护更有效
    ——我省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我省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提档升级。近日,记者就这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采访了省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李志军。

    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

      李志军强调,实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未来工作的核心。省林草局将围绕一个总体要求,聚焦两条发展主线,突出三大职能定位,狠抓四项工作体系,实现“五化”升级目标。这涵盖了从保护区域的科学确定到保护标准的制定,从生态旅游的开发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等多个方面。

    四项工作体系实施要点

      李志军详细阐述了“批管建用”四项工作体系的实施要点。
      批准(批):在批建新的保护地时,聚焦保护重点,科学确定保护区域。与当地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同时考虑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管理(管):推动自然保护地的分区管理和施策,尤其是对核心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合理利用,满足公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
      建设(建):制定细化标准,重点建设保护栖息、智慧监测、科研实验等多功能平台,增强自然保护地的科研和教育功能。
      利用(用):创新业态,延长利用链条,特别是通过特许经营和社会共建模式,加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示范基地。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李志军表示,省林草局的目标是实现生态资源的最优利用,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成果。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还将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李志军的介绍表明,我省正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系统、科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国家公园为核心,强化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本报记者张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7期

    • 第2023-11-26期

    • 第2023-11-25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 第2023-11-19期

    • 第2023-11-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