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娄烦县委、县政府紧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依托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和汾河水库省级风景名胜区,成功申报山西省娄烦县“高君宇故里·水源地屏障”红绿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
该示范区包含静游镇、杜交曲镇2个镇,峰岭底村、罗家曲村、下石家庄村3个行政村,覆盖人口6077人,按照“红绿融合”促产业、“两区一带”美乡村的整体布局和要求,立足娄烦县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通过项目带动,聚力建设高君宇全国红色文旅新高地和“汾河源”生态渔业经济新名片,努力打造借助革命老区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山西样板。
党建引领,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
据娄烦县农业农村局和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为加快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度,各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组成了项目监督小组,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能力提升培训,补充优秀返乡大学生,充实配强“两委”班子,通过提升基层组织能力,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娄烦县峰岭底村围绕高君宇红色文化IP及高君宇故居,以“转化+活化”方式,提质升级红色旅游产业经济。同时推动高君宇纪念馆数字化及智慧化展陈升级,完善故居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乡村红色文化氛围,推动高君宇相关演艺活动发展,打造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受到游客的好评。
此外,在主题党日、支部活动日、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中,邀请当地老党员、老干部讲解红军东征等红色革命故事。今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个机关单位党组织约3000多名党员干部前来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实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血脉赓续不断。
据了解,明年示范区建成后,娄烦县年产值预计增加2.4亿元,区域内农民人均预计增收1.2万元,年吸引游客将达5万人次,为高君宇故居创建4A景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绿色发展,打造“山水田园”旅游名片
汾河水库是我省最大的水利枢纽,是世界第一例水中倒土坝工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为让游客过足“水瘾”,增加汾河水库省级风景名胜底色,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娄烦县以休闲渔业、智慧农业为核心,构建产业融合发展链条,用足用活罗家曲村和下石家庄村农家院落,发展手工、旅游服务、种养殖等庭院经济,极大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为让市民游客在汾河湾过足“水瘾”之后,进一步体验登高望远的乐趣,娄烦县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汾河水库下游的杜交曲镇就近打造了石娄山景区。该景区海拔1800米,占地1500亩,景区被绵延起伏的群山环抱。这里不仅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泉水,还有深山美景、特色美食、亲子娱乐和观光采摘等。
目前,该景区已成为集吃、喝、玩、乐、住、采摘于一体的旅游休闲避暑胜地,被誉为山西省的“小布达拉宫”,游客在这里可以过足“山瘾”,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连片示范,带动生态产业链条式发展
围绕汾河水库区域,娄烦县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按照“两区一带”整体布局,打造示范区新样板。
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区。即充分保护和挖掘以高君宇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汾河水库周边的百公里自行车赛道,形成一条以“红色文化+旅游+体育+康养”为特色的发展带,构建“文旅体康”综合片区。
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区。在汾河水库入库汾河干流与岚河交汇处修建汾河湿地公园,总面积8.04平方公里,绿化面积54.9万平方米。区域内发挥乡村资源优势,盘活农户房前屋后和闲置房屋,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持续改善民生,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式,以渔业养殖为基础,拓展预制菜加工,扩容提质露营文旅研学产品,构筑“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条。
汾河黄金水带。利用汾河沿线公路和百公里的自行车赛道,串联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汾河生态湿地、下石家庄村、罗家曲村,形成一条红色文化产业、生态产业联动发展的汾河黄金水带。目前,随着“两区一带”建设的快速推进,形成了示范区域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发展新格局,区域内经济稳定增长、生态产业不断兴旺、乡村建设更加和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得到的实惠更多。
本报记者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