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概念,在“新”与“质”前置定语的限定下,既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出发的继承,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实践体现。简单来看,新质生产力的促成,主要由“十四五”规划中所提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熟之后,为了提升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提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未来产业的发展比重。未来产业主要由类脑智能产业、量子信息领域、基因技术产业、未来网络技术、深海空天开发产业、氢能与储能产业等组成,这些产业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技术为主要突破口所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前提下所衍生出的产业布局。
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做好科教兴国的基础工作,加快引进高质量人才以提升本省高校的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完善的保障政策。其次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任何科技的发展均离不开基础科学的研究,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保障。最后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优质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解决人口就业。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它并不是传统行业中单单对质量的要求,而是涵盖对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改造、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对于形成生产力的要素来说,它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生产资料上,还体现在劳动者对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上,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才能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除此之外,新质生产力也要求传统产业中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演算,能够帮助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质量。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需要与之相应作出些许调整,组织管理科学化,分工职责明确化,既要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还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前不久,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的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东北的全面振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作为与东北地域性有众多相似点的山西省来说,更是为山西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进入21世纪后,新兴的数字技术更是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均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提下诞生并形成产业创造价值的。因此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然要依托科技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山西省来说既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省产业振兴发展,带动经济质与量协同发展。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山西省的特点,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规划、统筹谋划,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大力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还要促进要素聚集,增强聚集效应,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与其他省份合作,强强联合,形成产业集群,尤其要着重发展未来产业,着眼科技发展前沿,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郭宇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