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特别报道

【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探访最美传统村落 寻找诗意和乡愁

  • 后沟古村被称为“中国北方世外桃源”

  • 后沟古村一角

  • 张壁古堡迎来新游客

  • 依山而建的湘峪古堡

  • 张壁古堡内的古建独具特色

  •   

    编者按
      镶嵌在悬崖绝壁上,散落在群山环抱间,掩映在青山绿树中,一座座古老的传统村落,如同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总是给人无限遐想……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使越来越多传统村落不断散发出时代新韵。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我省几个颇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与您一起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聆听历史长河中那些久远的故事。

    后沟古村:农耕文化的生态画卷

      风雨剥蚀的石铺小路、斑驳沧桑的石砌墙壁、各种形状的古老窑洞,深藏在晋中市榆次区东部大山中的后沟古村,在冬天的暖阳下,透出一种朴素和安逸,像遗失在山沟中的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浓缩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汇聚农耕、民俗、山水、信仰等诸多文化血脉于一体,既有农家日常生产生活的设施用具,也有明清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是北方农耕文明活态文化的完整画卷。

    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走进后沟古村,即便在冬季,也感觉不到那种萧瑟凌厉的寒冷,因为放眼四周,全是让人舒心的暖色调。挂在院门口的一串串红灯笼,散落在地上的一颗颗红枣儿,阳光下的一排排窑洞,一景一物都显现出别样的美丽。
      作为榆次境内原始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后沟古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天然的地理优势,加上千百年来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改造建设,赋予了古村太多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村内有众多的古庙、古碑、古树、古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穿村而过的古商道,尤其是村内的窑洞群更是千奇百怪、天下闻名,被游客戏称为“后沟窑洞怪、千姿又百态”。
      后沟古村是中国第一个古村落保护的样板,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并称之为“中国北方世外桃源”“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从此,游客、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慕名而至,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后沟古村的农耕文明。
      在古村落,游客常常会遇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老人。30多年来,常老一直致力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与研究,他熟悉后沟古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众多游客心目中的热心导游。
      常嗣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像后沟古村这样的传统村落不断兴起,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开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别具匠心的民间智慧工程

      漫步在后沟古村,“后沟古村农耕文明”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一位老农和一头黄牛奋力耕地的雕塑,让人有种穿越时光之感。
      顺着石子小路漫步而上,在一处石墙的尽头,有一棵老槐树安静地守望着。作为这个古老村落历史的见证者,它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为后人讲述着后沟古村的过去。穿过石墙,看到一座距今600多年的古戏台,一串串红灯笼高高挂起,给戏台增添了不少喜气。在这里,不少游客穿上古装,体验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在古村东北、西北的高处,两条排水系统穿村过院,连接着每家每户,最终通往龙门河,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黄龙”和“黑龙”。据说,村里的这套排水系统从来没有坍塌或堵塞过,可与一流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此外,后沟古村保留有张氏祠堂、将军院、吊桥院、葡萄院等诸多建筑。特别是吊桥院的设计,大门采用“提拉式”开关方式,在全国古村落中都极为少见。
      后沟古村的庙宇建筑保留的相当完整,而且自成体系,颇具规模。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阁,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以及观音堂、善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庙宇。这些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陈迹,使小小的传统村落显得更加古朴厚重。
      徜徉在“迷宫”一样的街巷,步入独具特色的各式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窑洞群等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民间智慧工程的别具匠心。

    “乡愁”文化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世外桃源”后沟古村依托留存千年的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深挖“乡愁”文化、发展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因文化而兴、旅游而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后沟古村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新建了农耕博物馆,通过陈列的物质民俗、复制模型,全面展现了民俗事象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在传统作坊区,集中再现了豆腐坊、酒坊、酱油坊、醋坊、磨坊等手工作坊的生产场面。
      后沟古村汇集了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纯正的自然文化,还可以感受到浓郁质朴的农耕文化。
      为继承发扬古村传统文脉,该村将民宿、民艺、民乐等项目进行科学布局并逐步完善。同时,龙门河景观治理、沿河旅游道路建设等项目全面铺开,推动古村开发迈上新台阶。
      “农耕文明就是发展底蕴,乡愁文化就是致富机遇。”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利军说。近年来,以晋中市大力实施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为契机,后沟古村不断规范和加强旅游开发,精心打造出“乡愁体验、古韵后沟”的靓丽名片。
      如今,作为农耕文化景区的后沟古村,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摄影基地、绘画写生基地和农耕文化研究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殊荣。

    张壁古堡:千年古堡的“流量”密码

      进入冬季,介休市张壁古堡内,仍有不少游客徜徉其中,或体验“礼射”,或研究星象文化,或探秘军事地道,或体验琉璃工艺,古堡内的18间高端民宿常常一房难求。
      张壁古堡集军事、农耕、宗教、民俗等历史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一座神秘的千年古堡,拥有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吸引着各地游客走进来、住下来、慢下来,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千年古堡的前世今生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世界遗产级的珍稀历史文化遗存。著名文化保护学者冯骥才称赞古堡是“被历史遗忘的聚宝盆”“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张壁古堡有“中华星象第一村”的美名,规划布局对应天上星宿,堡内外至今仍能找到30余处星象对应物。因古堡南北两个堡门分别对应天上的张宿和壁宿,“张壁”村名因此而来。张壁古堡地道长达万米,呈三层网状结构,内部错综复杂、机关重重。上层有暂寄马匹的马厩、指挥窑、将军窑等,中层有藏兵洞、俘虏窑、粮仓等,下层有行走通道、排水设施等,有通风通信孔、窥探孔等纵向孔洞贯穿上下,融生活功能与战争功能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张壁古堡地道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久、长度最长、功能最全的古地道之一。
      张壁古堡两通保存完好的孔雀蓝琉璃碑非常吸人眼球,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明代琉璃碑,虽有400多年历史,却仍然熠熠生辉。如今,张壁古堡新增了琉璃工坊及琉璃展厅,在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时,还可以让游客体验琉璃制作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青年游客慕名而来,在古堡中心那棵粗壮的槐抱柳前,通过系红绳、挂同心锁的方式,祈祷美好姻缘。为满足游客打卡拍照的需求,古堡还提供贴心的服务,在景区中张贴温馨提示,让游客可以快速找到最佳拍照位置。

    “活化”历史文化遗存

      据介绍,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接手开发张壁古堡之前,当地村民对传统文化和遗存缺乏保护意识,村庄缺少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为更好地保护张壁古堡,使之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下来,自2009年开始,该集团提出了“突出古军堡,复兴古村落,营造原生态”的主旨和“先迁出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历史遗存,再请回来就业和引入业态活化古堡”的保护开发路线,斥资2亿多元在堡外建设张壁新村社区,让堡内的原住民搬迁至新村居住,从根本上减轻古堡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与居住性破坏,实现古堡生态及文物的良性修复。
      近年来,张壁古堡内先后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高端民宿、特色餐饮、文化体验园,改造了堡内排水、管网、消防、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修复了西方圣境殿、二郎庙、三大士殿、二郎庙等国保庙宇和地道、文物院落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以及部分民居建筑及街巷系统。
      可以说,古堡内旅游基础设施、要素配套完善,旅游管理服务、游览安全防护、文化研究发掘等均实现了质的飞跃,集观光游览、生态体验和餐饮购物于一体,具备50万人的年接待能力,实现了文物保护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结合。
      如今,游客走在由红石铺就的街道上,沉浸式体验穿越时空的曼妙,街巷深处藏着更小的巷子,小巷子尽头还能找到更加隐蔽的宅院,古香古色的雕花石砌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

    “文化+”成为古堡“流量”新引擎

      近年来,在景区核心文化传承方面,张壁古堡吸收地域文化元素,不断充实文化业态,将传统弓箭、干调秧歌、皮影木偶、琉璃烧造等非遗文化打造成为景区传统活跃项目;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创立影视基地,成为《一九四二》《于成龙》等多部影视剧的取景拍摄地;开展“地道中国年”春节系列活动、全国少林禅弓传统弓射箭比赛、汉服旅游节、围棋大赛等活动。
      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下,张壁古堡结合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体育旅游项目上大放异彩。其中,竞赛型体育旅游项目有少林禅弓传统射箭比赛、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张壁古堡杯”市县围棋赛等;休闲型体育旅游有万米古军事地道体验游、武庄挽弓全民健身活动、八段锦全民健身运动等。可以说,一系列特色项目逐渐成为张壁古堡景区特有的优质文旅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张壁古堡将体育项目与研学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中小学生研学游,形成古堡特色课程体系,如禅弓礼射、地道寻宝、无线电通讯等。据统计,5年来,研学项目共接待来自港、澳、台及内地的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特色研学旅游目的地”……面对张壁古堡身上的诸多“标签”,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路杨表示:“未来,张壁古堡将继续围绕‘古军事’核心文化,培育更多旅游新业态,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目标迈进。”

    湘峪古堡:明代古堡的历史文化魅力

      “早就听说过这个古堡,这次避开旅游高峰,自驾来到这里旅游,了却了多年的一桩心愿。没想到,它美得超乎我的想象,像极了一幅油画。”12月9日,来自江苏的汤先生站在湘峪村的护城河桥上,一边按着相机快门,一边发自内心地赞叹。
      汤先生盛赞的地方,就是依山而建的湘峪古堡。这里有高大宏伟的城楼,长长的堡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一字排开,古民居错落有致,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

    置身古堡品味历史厚重

      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古堡沿河而建,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
      湘峪古堡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居,是孙氏家族为抵御流寇土匪所建。城堡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历时20年修建完成。这座昔日规模宏大的蜂窝式古堡隐藏在沁水县郑村镇的山峦之中,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50米,总占地面积大约有3.25万平方米,采用中国古典城池的“内城外城”模式建造,内部街道、巷道分布有序。
      在古堡内漫步,游客可以看到规模不同的宅院建筑,如三都堂、帅府、大小男院等。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展现了明朝古堡内居民的生活景象。此外,古堡内还有寺庙、祠堂、书院等公共设施,为古堡增添了不少历史文化气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古堡独特的蜂窝式建筑风格。古堡由灰黑色砖石和土木材料堆砌而成,高耸厚重的城墙高达10米以上,最高处足有20米。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峪古堡是我国城堡建筑史上的奇迹。游客通过探索湘峪古堡,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古城的魅力,还能了解到湘峪人民的文化智慧。

    历经风雨彰显独特魅力

      今年国庆假期,来自河南郑州的金先生跟随旅游团来到湘峪古堡参观后,被深深震撼。金先生是出了名的古建筑迷,11月初,他又带着几个喜欢古建筑的朋友专程来到古堡考察。
      “我们就是喜欢湘峪村的宁静与祥和,漫步在古堡街巷,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仿佛穿越回那古老的时光……”金先生侃侃而谈。
      历经400多年风雨洗礼,如今湘峪古堡69处院落依然静静矗立,与环绕几百年的护城河相映生辉,彰显着古堡无穷的魅力。
      湘峪古堡见证了明朝晋城地区的鼎盛时期,这里曾是山西南部极为繁华的区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些宏伟的建筑,记录了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是研究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和地方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湘峪古堡的藏兵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等功能合为一体,这种极富创造力的设计和优良的建筑质量,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
      古代城堡的大门上方均有匾牌,但湘峪古堡的门匾却镶嵌在石墙内,这在山西古堡建筑中显得与众不同。此外,湘峪古堡大量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雕花窗格、垂柱飞檐、彩绘图案,彰显着当时修建者的智慧和审美。

    文旅融合引领经济发展

      沁河流域是我省三大古村落聚集区之一,仅晋城市域内现存古村落就有31个。早在2013年9月,湘峪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被列为全国范围内选取的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成为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工作的试点。
      为了加强古堡保护开发工作,晋城市先后印发了《湘峪古堡保护利用规划》《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同时,沁水县积极组织专业团队编制规划古堡院落本体修缮方案,累计投入资金约3亿元,完成了古城内房屋产权回收,修缮代表性院落24个,完成军事防御文化、民俗生活文化等八大文化主题院落综合展示利用。古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为其活化利用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近年来,在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沁水县还积极深挖文化底蕴,在湘峪古堡连续举办了22期国学大讲堂。值得一提的是,湘峪古堡被中国侨联确定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央视《乡约》等栏目也把湘峪古堡作为节目取景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3月11日,沁水县文化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山西鹏飞集团举行联合开发湘峪古堡景区签约仪式。双方深挖文化底蕴,完善配套设施,运用市场思维,提升景区档次,增强旅游体验,将湘峪古堡打造成为一座旅游名堡、开放名堡。
      随着湘皇旅游公路的贯通以及沁河生态经济带和太行一号示范带的大力推进,古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湘峪古堡为核心,带动邻近窦庄、郭壁、赵树理故居的加快开发,将形成古堡旅游经济新燃点。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栗美霞、实习记者李京益采写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王昕拍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5期

    • 第2023-12-24期

    • 第2023-12-23期

    • 第2023-12-22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7期

    • 第2023-12-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