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幸福生活最基本的诉求。2023年,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全力护航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最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大过天。只有打造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
2023年,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严”字当头,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工作部署,抓重点领域、抓制度建设、抓责任落实,全面强化食品生产领域安全监管,全省食品生产领域持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在产在营食品生产企业3474家。其中,特殊食品生产企业24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3家、中型54家、小型559家、微型2834家。全省在产在营食品小作坊5587家。
2023年,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统筹企业自查、风险隐患排查、日常监督检查、体系检查、飞行检查,建立了全方位、全链条、多层级联动的监管体系。对9103家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完成整治29390项;聚焦食醋、白酒、食用植物油、肉制品等9个重点领域,“双随机”对92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其中特殊食品、复配添加剂、乳制品、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实现全覆盖;聚焦乳制品、肉制品质量提升行动,制定评价导则,全面总结提升成效,乳制品连续三年监督抽检合格率达100%。
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处长郭锐表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一方面是按照省市场监管局组织检查、县区局整改复查、市局回头看验证效果的闭环处置流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依法依规严惩重处,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是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提升基层监管水平和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大格局
2023年,全省各级各相关部门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战略实施,从严从实把好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关口,在责任体系、制度机制、技术支撑、监督管理、社会共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全省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城乡居民满意度稳步提高。
为确保食品安全问题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省、市、县、乡、村3.7万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对应包保29.1万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主体基本信息、包保干部基础信息、包保督导信息全部归集到食品安全属地的管理责任平台。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副处长李仁登告诉记者,通过平台电脑端和手机端,包保干部可以照单履职、发现问题,食安办人员可以协调转办、跟踪落实,监管可以督促指导、推进整改,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通过平台衔接打通,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形成工作闭环,实现了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重塑、食品安全监管基础的重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流程的再造。
中铁太原局集团公司推进铁路餐饮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命名9个“健康食堂”、8个“标准伙食团”;阳泉市学校食堂“0.75窗口”做法入选全国制止餐饮浪费典型案例;运城市获得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命名;全省新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1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25个……社会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共治共享格局已经形成。
强化日常抽检精准防控风险隐患
重拳整治学校食品安全、不定时开展打击农村假冒伪劣整治行动、积极对大型连锁食品销售企业进行体系检查……2023年,省市场监管局锁定学校、农村、商超等食品安全监管重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抓实日常监督检查、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为基础,督促食品销售者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精准防控风险隐患。
“我们不断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与动态风险评定一体化工作理念,加强飞行检查、交叉检查、重点排查、专项检查、‘你点我检’等日常抽检,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省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处长吴奕斌说,“2023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以整治‘山寨食品’为切入口,以城乡接合部为重点,检查农村食品销售者14316户,查处假冒伪劣食品行政处罚案件535件,收缴假冒伪劣食品3366公斤,不断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对于学校食品安全,省市场监管局积极组织开展春秋季开学和中高考等重点时段校园及周边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和监督检查,共检查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食堂19617家次,检查学校周边餐饮单位10554家次,累计发现风险问题4537个,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045份,已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同时,全力推进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工作,通过“实时直播”的形式,让“放心午餐”工程真正放心。
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据介绍,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系统导向、问题导向、斗争导向、算账导向、民生导向”,进一步严格履行食品销售监管职责,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针对性解决好突出问题,全力保障全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