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美颜镜”究竟骗了谁?

  •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创新和升级,越来越多的人看惯了使用美颜滤镜拍出的自己,甚而有些人沉迷于此,整日在朋友圈频晒自己的美颜照片,美到让别人完全认不出是谁。沉迷于使用美颜功能修饰照片,涉及多个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有社会审美标准的影响,有对自我形象的不安,有社交媒体的压力,还有对比与羡慕心理下的逃避与自我满足。这种行为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完美外貌的过度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自我认同和社交互动中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个人形象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社交媒体在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下,常常强调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美学标准。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外貌不甚满意或缺乏自信的人来说,美颜功能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的方式,在虚拟世界中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以减少自我怀疑和不安,并期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赏。在社交媒体上,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和分享,人们会依赖美颜工具来制造和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这导致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文化。
      如同智能手机的美颜功能,A股市场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升股价,制造出各种虚幻而诱人的虚假信息。通过虚报利润、隐藏债务等手段,就像用美颜滤镜为自己的财务报表“化妆”,以此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在这些被美化过的数字背后,股民往往看不清企业的真实面貌,被虚假的业绩报告和股价上涨的幻象所吸引,却未能察觉潜藏的风险。当真相被揭露时,许多投资者发现自己追逐的不过是一个幻影。上市公司使用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不仅会导致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严重的市场信任危机。
      财务造假是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仅2023年,就有超30家A股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监管层处罚。其中,部分公司连续多年财务造假,部分公司在IPO、再融资等阶段均不同程度存在财务造假情况,有些公司刻意掩盖真实的资产状况、盈利状况和现金流状况,有的公司甚至连续造假8年才被发现。从以往案件看,A股公司的造假主体往往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并且是管理层的集体行为。财务造假方式多种多样,令人触目惊心。常见的有虚构业务以虚增营收和利润,少计存货减值、商誉减值、应收账款坏账等,将与本期收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做跨期调节,利用资产重组虚增利润等。这些制造虚假信息的公司,虽然用“美颜镜”短暂地误导和骗过市场和投资者,但长期来看,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埋雷,最终无法逃脱市场的制裁。当虚假的美颜被揭开,这些公司面临的不仅是股价暴跌,更有可能被迫退市、破产。市场总是向着真实和价值的方向自我修正,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坚守信用、持续发展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镜子是我们认识自己外貌的一种直接方式。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镜子都具备了美颜功能,岂不是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模样了吗?“美颜镜”究竟骗了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美颜镜”虽然短期内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满足和愉悦感,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对个人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社会交往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果镜子显示的都是经过美化的形象,人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自己真实外貌的认知,甚至可能引发心理扭曲的问题。长期面对美化的镜像会使人们逐渐难以区分现实和虚幻,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感到不满或失望,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期依赖“美颜镜”会削弱个人对自身真实美的认可和自信,一旦面对没有经过美化的真实自己,就会感到自卑或焦虑。如果人们都习惯于通过“美颜镜”看到经过优化的自己和他人,那么在真实的交往中就会出现误解和困扰,社会对美的定义和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对自然美和个体差异的不容忍。
      股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透明和诚信。中小投资者是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活水,保护中小投资者,应该从信息公开、透明、真实、准确、完整做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危害巨大,但普通的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处于劣势地位,很难从财务报告中发现端倪,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投资损失。因此,监管层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对IPO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各项审核、审批、监督和管理制度,同时重罚和严惩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信披质量。上市公司应坚持诚信经营,保持透明度,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长期信任。唯有如此,A股市场才能日益完善和成熟。

    本报记者张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3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7期

    • 第2024-01-06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4-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