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引领山西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创团队及企业入驻支持政策措施等5个配套政策》(以下简称《5个配套政策》),助力我省经济转型发展。1月1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对上述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
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
《三年行动计划》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已于2023年12月29日印发执行。明确提出,到2026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率先打造“晋创谷·太原”先行区,聚焦先进制造、能源和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将“晋创谷·太原”打造成为我省创新企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四链融合“助推器”,示范作用初步显现。
“‘晋创谷·太原’作为全省首家创新驱动平台示范项目,将依托太原市先行建设起步区、核心区,运营成熟后在全省逐步推开,辐射带动各设区市及山西综改示范区形成全省域‘谷区’。”省科技厅厅长刘俊义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将重点任务完成到位,《三年行动计划》细化了五方面重点措施:一是坚持特色优先,提升晋创谷主导产业集聚度,要求突出特色发展定位,做好产业规划设计,加强企业引育和孵化。二是强化运营管理,构建晋创谷全方位服务体系,要求组建高水平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机构,建立全方位“1+N”公共服务运营等5个体系。三是创新工作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在晋创谷转化,建立拨转股、股转债等新模式,支持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服务,壮大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四是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要求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开展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鼓励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政银保担”合作模式,优化“募投管退”全链条发展。五是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要求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推动创新政策落地实施,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交流。
支撑:《5个配套政策》具体且有针对性
会上,相关负责人还详细解读了《5个配套政策》的具体内容和亮点。这些政策涵盖了科创团队和企业入驻、科技创新、产业落地、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5个方面内容,共有26条。其中,专门为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孵化企业、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投资容错等方面打造的突破性亮点政策有5条:
创新注册资本支持机制。对于落户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或在区内新孵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0万元的创新启动资金,用于项目成果转化公司注册资本金,同时政府给予配套支持,降低企业融资负债率。
创新产品预约采购机制。鼓励省内外企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与区内科创型企业签订远期创新产品“预约采购协议”,增加用户黏性,锁定未来市场,财政经费按照产品成交额的10%,最高1000万元给予后补助。
创新中介服务利益共享机制。对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投资机构服务人员给予奖励,从成果转化收益中列支,提高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的积极性。
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机制。按照入驻晋创谷的股权投资类基金对区内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省、市给予等额奖励,用于股权投资类基金创新发展,并鼓励平台所在市政府给予各类奖励支持,起到叠加放大政策效果的作用。
创新股权投资容错机制。适当放宽晋创谷内政府投资基金单个投资项目投资限额。针对早期项目投资高失败率的实际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不超过80%比例的项目失败率,如种子、天使基金退出清算发生亏损,引导基金根据实际情况,最高以出资额为限先行承担投资损失。
前景: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
那么,当前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处于什么阶段呢?
刘俊义表示,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院所68个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入驻,配备了高校成果转化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为科创团队和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
“我们期望‘晋创谷·太原’发挥好先行示范作用,聚焦先进制造、能源和新能源、半导体和新材料等3个重点领域,在起步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放大、企业孵化和产业化,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刘俊义说。
据介绍,未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将采取示范先行、总结经验、全省推开的建设模式,依托太原市先行建设起步区、先行区,运营成熟后在全省逐步推开,选择基础条件好、创新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复制推广,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统一纳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最终形成全省域“谷区”。其远景目标是:将晋创谷打造成为全省科技资源整合之谷、产学研贯通之谷、四链融合之谷、体制机制创新之谷、政府市场等创新要素合力之谷,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本报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