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综合

【全省两会直通车】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 培育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老百姓的家事,就是我们要办好的实事。”
  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实施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新建改造50个城镇社区养老工程、100个农村区域养老中心、改造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关于养老问题的民生承诺,聚焦社会关切、彰显民生温度。如何助力城市与农村的养老服务建设?“银发经济”将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省两会现场,人大代表们为民发声、为民代言,围绕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原丽花代表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
  对于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晋中市榆次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原丽花代表深有感触。她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我省要积极鼓励开展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评价,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涵养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
  原丽花以晋中市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她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积极支持晋中市银发经济发展,立足晋中大学城、晋中职教港独特的资源优势,出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指导意见,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增设老年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老年护理等银发经济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晋中市打造成太原市及周边地区老年人休闲康养的示范区。

孟建梅代表——
建设“一刻钟”居家养老网络
满足城市养老多元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全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合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高品质养老目标。”看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同市平城区民政局局长孟建梅代表倍感振奋。她认为,随着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养老要求已从单一陪伴、照顾“生理、安全需求”,扩展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
  在我省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孟建梅认为:“我们要积极改善老旧养老机构设施设备,尽快形成城市养老‘一刻钟’居家养老网络,壮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动居家老年人周边有餐有医、身边有床有助、床边有护有康。”
  孟建梅表示,要加强对养老服务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划拨、旧房改造等建设居家养老用房,发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区餐厅、中央厨房、助老服务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组织等资源,搭建以照护为主业、涵盖多样服务、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才能有效提升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乔香平代表——
创新“智慧养老”模式
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便捷服务

  对于老年人而言,能够享受到智慧养老服务,是一件幸福的事。阳城县旭昇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研究员乔香平代表建议,智慧养老服务要紧紧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同时,要推进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建立健康养老数据标准体系,对接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数据系统,将老年人生活情况、健康状态、养老需求等数据信息纳入统一的数据平台管理。
  “如果是居家养老,需要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同步配置健康管理、人身安全监护、家用电器监控、楼寓对讲和应急响应等智能设施。”乔香平认为,要及时构建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响应的生活环境,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积极开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等,精准对接助餐、助浴、助行等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便捷养老服务。

牛军瑞代表——
加快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
多举措缓解农村养老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会越来越多,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大,对养老服务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作为阳泉市城区南山路街道阳坡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牛军瑞代表长期在基层工作,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她有颇多感触。
  “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有效整合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功能,具有养老‘离家不离村’的优势,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牛军瑞建议,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建设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可选择有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富裕的村庄建设,机构服务范围辐射周边村庄。机构床位要优先满足高龄、独居、空巢、失独、失能、重点优抚对象和低收入等老年群体住养服务需求。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支持农村区域性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建设标准、覆盖范围、资金保障;落实社区居家养老和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推动乡镇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机构转型,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多举措缓解农村养老问题。

本报记者郝薇 张剑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21期

  • 第2024-01-20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