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瓜园村,在村委会大院的灯笼加工车间看到,村民打架子、套灯笼套、划金线,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制作精巧的大红灯笼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
“每年一进入腊月,我就来这里做灯笼,每天计件发工资,一天收入100多元。这些大红灯笼,在渲染城市乡村春节气氛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吴田翠和工友们一边忙碌,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随后,记者又来到附近的蒲草绳加工车间。只见一根根蒲草伴随着拧绳机的飞转,变成了一根根草绳。生长在桑干河两岸的蒲草经过精深加工后,在这里变废为宝,村里的妇女、老人因此在农闲时节有了稳定收入。
车间主任晋自才介绍说:“我以前种了15亩地,年收入不足1万元。如今,农闲时间在这里打工,年收入翻了倍。”
近年来,瓜园村依托园沃黄花专业合作社,以“支部+基地+农户”为基本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耕种、农资、技术、收购、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560名村民就近务工。
“为了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村‘两委’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途径,经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发展灯笼加工、巧娘手工编织、草绳产品、对联印制等产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瓜园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德军说,“去年,全村1433人人均收入1.55万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村民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本报记者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