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为自己赢一次!”看完电影《热辣滚烫》,省城李女士决定重新开启新一年的健身计划。可没想到,她却因此遇到了烦心事。
“卡里还剩1万多元的私教课没有使用,现在不仅不能退,想继续锻炼还需要支付500元转卡费。”近日,李女士拿着健身卡准备去锻炼,走进健身房,还是熟悉的器械,还是原来的教练,可是这家健身房的名称却变了。不仅如此,自己的终身会员卡也被告知不能再使用。
与李女士有相同经历的会员有100多人。据其他会员透露,原健身房会员的健身卡,按照新健身房的营业规则,无法再正常使用。
无论是减重100斤的贾玲还是最终站上擂台的杜乐莹,都提起了人们对健身的热情。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在健身房的消费体验却不尽人意。
记者了解到,健身房涉及到的维权难题,除退费难外,还有合同签订存在隐患、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比如:有的消费者通过私聊将费用转给教练,未与健身房签订正式合同,教练离职后,健身房不认可消费者会员身份;签订合同不规范,合同中不包含商家店堂告示或工作人员口头承诺的内容;部分健身房器材老旧、数量少,泳池水温低,健身教练带课敷衍,更换教练后又不得不面对新教练的推销,影响消费体验等。
日前,我省发布2023年度全省市场监管投诉举报咨询数据分析报告。报告中提到,2023年我省全年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投诉为5340件,投诉的主要问题以消费者办理的健身卡,因商家装修、经营者转让等原因不能使用且不予退还卡内余额等相关问题为主。
对此,太原市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发布了3条避“坑”指南。
首先,要谨慎缴费办卡。消费者要充分了解经营者的资质、经营情况,消费评价以及有关部门的风险提示,选择证照齐全、知名度高、口碑好、经营状态佳的商家消费。
其次,规范签订书面合同。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将商家的宣传或承诺写入合同,切勿轻信口头承诺。合同中还应明确服务内容、优惠明细、合同解除或退费条款,坚决拒绝霸王条款。
此外,预付式消费合同存续期长,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风险较高,消费者应及时与商家确认账户余额或剩余服务数量。如遇消费纠纷,应及时与商家或平台协商,或向相关部门投诉,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报实习记者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