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省人民医院科研临床楼一层大厅,一曲悦耳动听的《茉莉花》钢琴曲响起,匆忙就医的人们不禁停下脚步,为患有帕金森病的72岁演奏者郭宝花鼓掌喝彩。
这一天,是世界帕金森日。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这一疾病,省人民医院特意举办了这场以“和谐共生、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世界帕金森日患友会及义诊活动。
帕金森病就是手抖?帕金森病人的寿命会缩短?只有老年人会得帕金森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省内帕金森病专家——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柏雪、康复科主任吴琴。
动作迟缓才是核心症状
由于帕金森病会手抖的认知深入人心,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出现手抖症状,就是帕金森病在作怪。
“‘手抖’,就是我们医学上讲的‘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事实上,动作迟缓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柏雪告诉记者。她表示,生活中,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在完成刷牙、系扣子等精细动作时不灵活,做饭时两个手不协调,睡觉时翻身迟缓等,都可能是患了帕金森病。
而“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也不一定有“抖”的症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固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但帕金森病还具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失灵、情绪低落、睡眠问题(包括失眠和睡眠障碍等)、智能减退、小便频急、顽固性便秘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不可治愈,但可有效缓解症状
“这次钢琴表演,是我在网上学了12节课的成果。昨天练到凌晨两点,我一定得演奏好,让‘帕友’们看到,这个疾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就一定能战胜它。”郭宝花曾是一名人民教师,要强的她,也曾被帕金森病痛折磨得一度想要放弃生命。
柏雪是郭宝花的主治医生,她告诉记者:“你能想象,台上弹琴悠然自如的郭阿姨,曾经是家里人推着轮椅来医院找我的吗?经过3年的治疗,她不仅能行走还能上台表演了。刚才那个跳舞的宋阿姨,是有20年病龄的患者了,大家现在都生活得很好。”
帕金森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疾病,有的患者甚至患病数十年之久。“目前,虽然帕金森病仍然为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但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吴琴告诉记者。很多患者由于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不够,未能在早期及时就诊和接受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吴琴呼吁大家要正确鉴别帕金森病症状,尽早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
帕金森病呈年轻化趋势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由于脑内的黑质神经结构退化,无法生成足够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逐渐出现一系列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不同年龄段皆可发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近些年呈年轻化趋势。
“从临床上来看,这个病已经出现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除了遗传因素外,生活不规律、饮酒、吸烟、劳累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吴琴告诉记者,其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些在40岁左右就患上这种病。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吴琴和柏雪都提出以下日常护理建议:首先,要关注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其次,安全的居住环境至关重要,应安装防滑设施,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减少障碍物,降低跌倒风险。同时,适当锻炼能提升身体功能,保持乐观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兴趣爱好活动,以缓解压力。此外,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并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最后,定期至医院复查,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本报记者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