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森林草原防灭火媒体行】空中“护林站” 战力渐增强

——我省航空应急建设工作扫描

  •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   螺旋桨轰鸣、起飞、悬停……H125、直-8、米-171、Bell-412四架直升机在太原尧城机场上空梯队飞行,分别进行空中侦察飞行技能、直升机吊桶洒水、吨级灭火弹投放、吊篮救援等应急救援科目训练。4月12日,记者走进省航空护林站,现场感受了我省航空护林暨航空应急救援的超强战斗力。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是黄河中游、京津冀豫的重要生态屏障,担负着保护黄河中游生态和环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的任务,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全省森林覆盖率23.57%,多分布于吕梁山和太行山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灭火队伍地面扑救难度较大。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航空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实现森林航空消防“安全、高效”的目标,开展航空巡护和空中灭火救援业务十分必要。

    航空应急“尖兵”,重型“利器”时刻战备

      “相较地面救援,航空救援具有响应速度快、机动性强、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突出特点和优势,是最便捷高效的‘空中生命线’。”国家消防救援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大队长李辉告诉记者。
      H-125直升机(小松鼠)最先进行火场空中侦察,直-8直升机、Bell-412直升机参加了索降、吊篮救援科目训练。蓝色的米-171直升机、机身长23.035米的橙色“大家伙”直-8直升机携带吨级灭火弹,到达指定位置投放,准确爆破。
      “米-171直升机可在交通极为不便利的地区及高原地区使用。主要用于执行货运、客运和救援任务,可在极坏的气候条件下、地面能见度低或高纬度地区安全飞行和着陆。”北方航空护林总站观察员何铁岩介绍。
      省应急管理厅多年使用米-171直升机执行我省应急救援、航空护林等任务。在2023年长治、2024年宁武县山火扑救工作中,省应急管理厅就利用米-171直升机,配合地面森防部队成功灭火。
      “使用吨级灭火弹是破解北方冬季结冰期和因取水点较远无法开展吊桶灭火的有效办法。”省航空护林站站长蔺玄胜介绍。
      如今,我省森林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形成,以航空森林灭火、森林巡护为主,兼顾其他灾害的应急救援,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的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和航空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得到提升。

    “国家队”驻防,全力提升我省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根据省应急管理厅申请,3月15日下午,国家消防救援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CFR-01806号机组抵达太原尧城机场,执行靠前驻防任务。该支队驻防我省执行森林防灭火任务,本次驻防时间为3月15日至6月15日。
      近年来,省应急管理厅积极争取国家航空救援力量驻防山西,并申请技术支援。自2022年起,应急管理部调派国家消防救援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在春季森林高火险期靠前驻防,执行我省森林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2022年至2024年,应急管理部北方航空护林总站每年派出3名飞行观察员,支援我省航空消防应急救援,持续指导和帮助省航空护林站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李辉表示,在驻防期间,机组将做好山西省及周边地域林区空中巡护、火情侦察、机降灭火、索(滑)降灭火、吊桶灭火、运送物资、火场急救等森林防灭火工作。
      蔺玄胜表示,省航空护林站将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并保障好、配合好机组驻防山西期间工作。

    从零起步,我省航空应急高起点“起飞”

      “我们航空护林站可以说是从零起步,航站规划以森林草原防灭火为主,以地震地质灾害救援、抗洪抢险为辅,兼顾其他综合救援。”省航空护林站工作人员张兵介绍。
      2021年3月,我省将省航空护林站建设纳入重点工作,标志着全省航空应急建设工作拉开序幕。
      自2021年起,我省每年都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航空应急救援服务。服务内容主要为租用3架直升机,以太原尧城机场为主要驻防基地,以太原武宿、大同云冈、忻州五台山、临汾尧都、运城关公、吕梁大武、长治王村等7个机场为辅助驻防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航空应急救援和巡护作业。
      自2021年12月底租机以来,各机组执行日常巡护和航空灭火任务,总计安全飞行914小时20分、1022架次;直接参与处置了10余起森林草原火灾,累计灭火飞行146小时42分、139架次,吊桶洒水171桶、352吨。经初步统计,全省可供直升机作业的临时机降点共139个,吊桶取水点173个。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灾害事故易发多发地域。在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方面,该规划要求,要加快构建应急反应灵敏、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模适度、各方积极参与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蔺玄胜告诉记者,“航空综合救援越来越重要。下一步,国家和我省开展低空经济、综合救援,需要打造一支出得快、用得上的航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本报记者王佳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9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7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5期

    • 第2024-04-14期

    • 第2024-04-13期

    • 第2024-04-12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