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4月份中国经济表现如何?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运行数据,给出了答案:虽然部分指标受节假日错月、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工业、出口等主要指标总体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如何理解这一判断?
先看宏观指标。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观察经济运行稳不稳,主要看四大宏观指标,即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状况。
记者梳理这四大宏观指标发现,中国经济大盘继续保持稳定:
看支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前4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
从数据上看,消费和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分析说,主要受假期天数比上年同月减少2天、同期基数较高等影响,社零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南方部分地区雨涝灾害影响施工进度,但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支持下,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与内需表现不同,外贸发展态势向好。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尤其是4月单月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
再看就业和物价。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这“一降一升”之间,表明指标总体改善。
最后看外汇储备。截至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08亿美元,虽较3月末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
稳是大局和基础。要看到,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难能可贵。
从关乎发展质量的指标看,中国经济发展“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筋骨”更加强壮。前4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2.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15.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2%和18.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1%。
这些高达两位数的指标增长,释放了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新动能正在迅速形成并且日益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后劲和韧性不断增强。
回升向好不只体现在国家“大账”上,也彰显在千行百业、万家灯火之中。
一个个经营主体,连接经济命脉与城乡循环,关系着人们的柴米油盐、三餐四季。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连续2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升至89.4,高于2022、2023年同期水平。发展预期向好,传递出企业干事创业更有“劲”。
经济指标变化的背后,是增长势能的积蓄,更是发展信心的传递。正如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部分外媒和国际机构也捕捉到了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在第二季趋稳,多项经济指标在4月改善或维持扩张。法国巴黎银行最新发布的研报将MSCI中国指数的前景展望由基准情境调升至看涨情境。
不过,在坚定发展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
细看这份“成绩单”,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犹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在感受到暖意的同时,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记者梳理发现,进入二季度以来,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政策工具箱持续上新,各部门各地抢抓时间窗口,加快落地落细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
就在数据发布当天,两方面重要动作引人关注:
一是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根据财政部通知,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50年,5月17日首次发行,11月中旬发行完毕。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两则通知,分别明确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以及明确自5月1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直面发展难题,精准对症出招。系列部署旨在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内生动能持续修复,社会预期持续改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因素不断累积增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增强。”刘爱华表示。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 韩佳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