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在社融规模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当月新增贷款同比有所回落,狭义货币(M1)余额下降……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变化?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5月新增贷款接近万亿元,同比有所回落,但从总量上看并不少。同时,社融规模总体平稳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尤其是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融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撑。
今年以来,M2和人民币贷款投放总体放缓,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多种渠道发声表示,当前我国货币总量已经足够多,货币信贷高增速难以持续,信贷需求已出现“换挡”。未来政策调控方向会更加注重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数据显示,前5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37万亿元,企业仍是新增贷款的大头。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1万亿元,占比超75%。从具体投向来看,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3.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7%;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4.77万亿元、4.11万亿元、2.6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15.9%、19.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
“金融管理部门正在指导银行挖掘信贷需求,更好地支持新动能领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随着近期持续规范手工补息和减少资金空转,部分企业过去“低贷高存”的套利模式难以为继,低效贷款收回来将投向更多有真实需求的实体企业。
在打击资金空转、叫停手工补息的背景下,部分不规范的企业存款也在同比减少,这使得近期M1余额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在上月M1余额同比下降1.4%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
我国M1统计口径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业内人士认为,4月以来,企业部分活期存款分流对M1影响明显。今年前5个月,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减少4万亿元左右,定期存款则增加了1.5万亿元左右。万得统计显示,截至5月末,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超过9.5万亿元,同比增加约1.8万亿元。可见,部分企业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同时,也在向理财市场分流。
“历史上,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活期存款是企业活期存款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一步规范,相应的现金流有所减少。”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这使得短期内M1增速放缓,长期来看则反映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
在融资成本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保持稳中有降态势。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全国层面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目前政策已基本落地,除北京、上海、深圳外,全国其余城市均已取消房贷利率下限。
当前我国贷款利率仍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数据显示,5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1%,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6个和2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64%,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6个和53个基点。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
“2024年初,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扩大至180个基点,目前这一幅度已扩至220个基点左右。”董希淼说,从外部看,利率调整要考虑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从内部看,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15个基点至1.54%。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较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稳固的。目前,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新工具正加速落地,未来将向金融机构提供成本较低的稳定资金,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持续优化金融资源供给,拉动相关信贷,精准发力五篇大文章。
新华社记者吴雨 张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