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至14日,来自湖南的230余名高校优秀学子、110余名专家和企业家应邀从湘江岸畔来到太行山,共赴一场跨越千里的晋湘之约。
两天时间里,1个启动仪式、3条体验路线、5项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晋城形象,让湖湘专家学子再次感受到“晋善·晋美·晋城”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晋城这座城市的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
如今的晋城,发展态势强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正以最优政策、最高礼遇、最大诚意拥抱人才,期待人才发展与城市奋进在这里同频共振。
以“城”相许 以诚相待
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深谙此道的晋城,在人才“引、育、用、留、服”上不遗余力。
今年以来,晋城市大力开展“晋城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晋城”双向奔赴行动,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活动。5月18日至19日,晋城市赴湘参加“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长沙专场活动,向湖湘学子抛出“橄榄枝”。两天时间,45家企事业单位134个岗位354个引才需求吸引了2000多名学生参与,让湖湘学子对晋城念念不忘。
时隔不到一个月,230余名高校优秀学子、110余名专家和企业家应邀来到晋城,参加“‘湘’遇古堡·‘才’聚太行”湖湘专家学子晋城行活动,共叙晋湘情谊。
“一个月前,晋城市在长沙举行人才宣介活动,我有幸获得邀请,和晋城结缘。”湖南校友之家首席执行官、湖南异地商会联合会产业投资促进委员会执行主任张双武坦言,晋城的古建筑之美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更是让他产生了共鸣。他表示,晋城的发展与校友之家的宗旨、联合会的需求高度契合,愿意发挥校友之家作用,联系相关领域的校友和专家,推动湖南高校优质资源赋能晋城产业发展。
自5月18日参加晋城市在长沙市举办的人才双选会之后,中南大学博士刘若愚就非常期待这次的“晋城之旅”。“晋城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这里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活力。”经过两天的深入体验,刘若愚由衷发出感叹,“这次晋城行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共谋发展的平台,我非常愿意参与晋城发展。”
平台育才 产业兴才
营造干事创业的好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湘’遇古堡·‘才’聚太行”湖湘专家学子晋城行活动是近年来晋城市规模最大、诚意最足的一次集中性人才活动,更是一次集人才招引、产业推介、城市宣传、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全市性重大活动。
6月13日,湖湘专家学子们分3条路线,围绕“探秘古堡古韵”“感受乡景乡兴”“携手向新向行”3个主题,深入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沿线、皇城相府、湘峪古堡、国家级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匠工业园等地,共赏“千万工程”的崭新图景,领略东方古堡的无穷魅力,感受晋城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确实很尖端,没想到晋城市的很多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走进金匠工业园,观看四足机器人、室内商用清洁机器人、下棋机器人等展示后,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张亚东表示,“晋城很多产业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为学生们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机会。”
“太壮观了!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湖南大学研究生戈祯婷说,“漫步在古堡中,仿佛穿越了时空,‘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在这里,我看到了晋城发展文旅康养的强大底气。”
说了就办 定了就干
涵养“惜才爱才”的生态圈
晋城对于人才的渴求,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为一项项具体政策、一次次实际行动。
1个启动仪式、3条体验路线结束后,晋城又组织开展了5项系列活动:
80余家企事业单位500多个优质岗位进行双选,1500余名包括湖湘学子的省内外求职者入场对接,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开设“直播带岗区”,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向网络发布岗位,累计1.4万人观看直播;数十位专家、企业家围绕冶铸、装备制造、光机电、煤层气、化工等11个方面对话“新质生产力”,现场解决企业难点堵点问题43个;6个项目现场签约,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高层次青年人才畅谈晋城与未来,古建古堡书院专家开展千年对话。
“铸造行业向生产高技术附加值产品转型是关键,本市的企业应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市场竞争。铁壶、古堡等都是晋城很有特色的资源,建议学习长沙、张家界等成功案例,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在湘晋牵手——“双招双引”洽谈会上,长沙市苗朵夏彤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海涛作为企业家代表交流发言,并现场签订合作项目。
“非常感谢晋城市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晋城。”湘潭大学教授钟超凡在湘智助晋——对话“新质生产力”研讨会上,与海斯制药等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并就一些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达成合作意向。
“这次双选会我真切感受到了晋城对于人才的渴望,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诚意,现场几十家企业、政府单位提供的岗位都是优质岗位,能看得出是精挑细选的,非常感动!”湖南大学博士生王旭旭认真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后,找到了一家心仪的单位——山西科技学院,“后续希望可以进一步沟通,有机会的话就留在晋城发展。”
本报记者崔振海 通讯员裴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