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农家小院花团锦簇,规范化的种养殖基地生机勃勃,标准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边塞大地处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近年来,大同市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广袤农村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华丽转变。
以弘扬乡村文明之“力”,推动和美乡村提质
今年四月份,大同市有关部门利用一个月时间,对所有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督查组对所有县区进行了两次实地督查,共计走访31个乡镇75个村,发现人居环境突出问题32处。
近两年来,大同市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为牵引,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示范引领、强化举措落实,不断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切实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村里“规”出了好景象,“约”出了新风尚。
同时,大同市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市各县区紧紧依托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0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部署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任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农民夜校、乡村大喇叭、微信群等形式,广泛宣传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先进乡村,引导群众摒弃“高彩礼就是婚姻‘保命符’”的错误观念,纠正部分家长伺机敛财的错误做法,树立起时代新风新貌。将不收高价彩礼、不大操大办纳入村规民约和星级文明户评比、文明村镇创建中。
此外,大同市持续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规范移风易俗办事流程。该市文明办会同市民政局推动各县区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补入“移风易俗”相关内容。村“两委”依托红白理事会,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婚丧嫁娶事宜办事程序、彩礼酒宴标准,形成了“有人管、按章办、机制全”的工作机制,引导村民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据了解,今年八、九月份,全市还将组织开展观摩活动,让大家现场亮工作、晒成绩,实地检验工作成效。
以环境整治之“笔”,描绘和美乡村图画
“不论是污水管网建设,还是清理沟渠、硬化道路、改造厕所,村民都主动加入进来,‘脏乱差’得以全面扭转,从前又脏又臭的旱厕变成了干净的卫生间,原来随处可见的草堆改成了规整的小菜园,过去遍地走的鸡鸭圈进了篱笆栏,拆除了私搭乱建,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市云州区倍加造镇营坊沟村党支部书记蒋亭说,“村里注册了6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由9名村民组成的清洁环卫队早晚两次进行全方位保洁,还建立了卫生清洁长效机制,促进环境整治制度化、持续化。”
大同市切实压实县区属地主体责任,因地制宜、科学引导,选择合理改厕模式,保障厕所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到2023年底,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490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7.89%,农膜回收率88.76%,全市现有秸秆规模化利用主体317个。在深入进行农村改厕基础上,该市还全面加大秸秆处理力度,去年,全市秸秆可收集资源达128万吨,综合利用率93.59%。今年,又继续实施了26个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项目,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6座、村湾污水处理站183座,基本实现处理全覆盖。深埋三格化粪池式、粪污集中无害化处理式(通风改良式)等改厕模式极大改变了农村如厕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33个、市级文明村镇197个,星级文明户约12.8万户,259个村镇正在申报新一届文明村镇。
以基础建设之“手”,提升和美乡村“硬实力”
今年,大同市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预算安排支持农业发展资金0.3亿元,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6亿元,其中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比例高于60%。近三年来,该市已争取中央及省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7261万元,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3个。去年以来,全市农村公路完成新改建里程7351.612公里,危桥改造31座,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772.74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75.9亿元,解决了87个乡镇、142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燃气管网、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点全域覆盖。这些投资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交通出行条件,还优化了全市的公路路网结构,提高了公路路况质量,为和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成440.645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连通A级以上景区10个,覆盖非A级景点39个。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同市制定了《大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任务目标。其中,路灯亮化工程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市太阳能路灯亮化的行政村已达到84%以上,并计划到2025年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
如今,一个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在塞北大地上,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一村一片林、一村一片景”的乡村绿化新格局正在大同市广大乡村逐步形成,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马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