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夏县围绕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四宜”主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做好文化之城、康养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四城”文章。
文化与自然的交响
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夏县的底色,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在托举着生态文明的延续发展。夏县,因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素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全县文保单位273处,其中国保单位10处、省保6处、市保5处、县保252处,被评为全国首批“百强文化名县”、全省首批“千年古县”。
如今,夏县正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积极实施东下冯、辕村、禹王城遗址等项目的考古发掘和活化利用,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造司马温公祠廉旅融合项目,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的宽度和广度。
7月2日,记者在夏县泗交镇王家河的茶文化园里看到,一群研学的学生正在倾听工作人员讲解茶的知识。不远处,刚建成不久的西沟村隐溪里民宿,迎来了暑期第一批康养避暑的游客。据了解,该县倾力打造的泗交度假小镇,新建了游客集散中心,张家坪、栖堂庄园等一批景区民宿相继建成,以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森林覆盖率高达80%,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瑶池温泉被誉为“华夏第一药汤”,新建成的温泉酒店、广场、水疗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成为运城市文旅产业的新标杆。
泗交度假小镇、温泉康养小镇都是夏县着力打造“康养之城”的重要载体。在夏县,11个乡镇都建起了各自的“特色小镇”。
绿色与生态的和谐
炎炎夏日里,夏县境内的中条山上,一排排风车在蓝天白云绿树的环抱中,舞动叶片,将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夏县充分利用“风”“光”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
该县先后建成了夏县天润、华夏、恒动、夏都能投等6家风力、光伏和生物质发电企业,总投资40.34亿元,2023年上网发电8.3亿千瓦时,上缴税金7400万元。
夏县人对绿色的追求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该县就以“四旁绿化”享誉全国,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该县持续开展“绿满夏县”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4.27%。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5万亩,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00亩。同时,加大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2023年,该县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1,优良天数305天,排名运城市第一。
活力与魅力的展现
7月2日,记者走进南大里乡的“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看到,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温湿度监控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这里得到应用。该产业园已经成为集工厂育苗、优品展示、示范种植、冷链物流、净菜加工、市场交易、综合培训、数字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带动周边9个村庄形成万亩蔬菜基地。
黄昏时分,记者又来到夏县最偏远的胡张乡看到,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人群熙攘。在一座大楼里,几个刚刚拍完外景的年轻村民回到直播间,开始了直播前的准备工作。
胡张乡党委书记秦淑娟介绍说:“电商小镇是胡张乡的特色。2021年,我们乡被省商务厅授予电商强镇称号。我们以‘电商+供应链’产业发展为目标,把电商小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动力。以万亩鲜桃产业示范区、优质大棚杏产业基地和十万亩有机旱作粮食示范区,作为乡电商产品的支撑,引进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先后培训了400多名村民,推动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夏县10个省级、24个市级、65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多处“特色小镇”,展现着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杨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