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能否在“黄金四分钟”内启动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
近日,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孔瑜,就如何把握“黄金四分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作讲解。
急救知识:生死边缘的“生命之钥”
在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日常工作中,孔瑜经常面对“生死时速”的考验。她深知,在紧急情况下,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当普通民众遇到有人突然倒地、失去呼吸和意识时,正确的急救意识和行动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生存几率。
“对于老百姓来说,碰到有人倒地后没有呼吸和意识时,第一时间要有做心肺复苏的意识。先不考虑做得如何,做了肯定比不做强。”孔瑜质朴的话语,揭示了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黄金四分钟’,是生命与时间赛跑的关键时刻。”孔瑜说,“通过快速识别、果断施救,我们可以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生存机会。”
数据表明,心肺复苏有“黄金四分钟”原则,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超过这一黄金救援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比较渺茫。
“黄金四分钟”: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是否需要实施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第一步。“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且对呼唤和轻拍无反应,同时观察到其胸部无起伏,即可初步判断为心脏骤停,特别是运动过程中突然倒地的情况,此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孔瑜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孔瑜详细阐述了辨别心肺复苏时机的关键步骤:“首先,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避免在施救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接着,迅速接近患者,轻拍其肩膀并大声呼唤,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呼吸情况,如果患者没有反应且呼吸停止,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谈及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孔瑜提醒公众,正确的按压位置和深度至关重要。施救者应将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部,确保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同时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速率。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配合人工呼吸,但需注意按压与呼吸的比例。
AED:现代急救的“救命神器”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急救意识的提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逐渐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省红十字会积极落实省政府要求,全力推进AED在全省范围内普及。
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医疗设备,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心跳骤停的患者提供及时的电击除颤,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投放3900余台AED,主要配置在交通枢纽、学校、社区、街道等人流密集场所。
AED的迅速介入可以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生存机会。“由于AED的普及,在院外出了事故被AED施救后再送过来的患者比原来多了。”孔瑜坦言,AED的使用相对简单,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也能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操作。
“我们希望通过宣传和培训,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孔瑜说。每年省人民医院都会常态化举行急救培训,将急救知识送进校园、社区、火车站、商场等各个角落,力求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潜在的“生命守护者”。
本报记者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