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行驶在寿阳县乡野间,目之所及,是一片一片笔直、碧绿的玉米苗。作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区,今年寿阳县遭遇了20年未遇的干旱气候,玉米长势受到了一定影响,个别地势较高坡地的玉米,平均株高不到30厘米。中午时分,炎炎烈日下,玉米叶片呈轻微扭曲状,仿佛在与高温抗争。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接下来采访的几个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集中连片的玉米株高叶绿、苗壮植密、长势旺盛。
一样的土壤、一样的干旱,却是完全不同的长势!科技在玉米种植方面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现出来。许多管用、实用、好用的抗旱节水有机旱作种植技术,正在寿阳县大面积推广实践,为确保秋粮丰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寿阳的土层普遍比较深厚,眼下这旱情,若是在贫瘠的土地上,玉米早已不保了。而我们种植的玉米虽遭遇严重旱情,长势总体上不如雨水充足之年,但主秆依然坚挺,只要一见雨,所有旱地玉米就会迅速健壮挺拔。”同行的寿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岳东明乐观地说。
寿阳是我省产粮大县,素有“山西粮仓”之称,玉米是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占到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县所有的土地都是靠天吃饭,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独特的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玉米、高粱等高寒作物的生长。世世代代的寿阳人,在这片厚土沃野上,辛勤耕耘、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走出了一条北方旱作区独有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寿阳县也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众多荣誉,其有机旱作农业的成果和经验,对我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全省乃至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品牌。
县情介绍
传统农业大县 提质增效典型
寿阳县位于晋中市东北部,东邻阳泉市,西与晋中市、太原市毗邻,处于三市交界的中心地带,素有三晋东部“金三角”和山西“旱码头”之称。近年来,该县借助太晋一体化发展机遇,形成更加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具有发展城郊农业的先天优势,是太原经济圈辐射全国的重要的东部节点,辐射范围可达北京、石家庄、郑州及天津等地。
寿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土地资源丰富,县域面积2116平方公里(317.35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16.67万亩,包括耕地面积115.27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53.20%,旱地面积约114.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20%,林地面积约82.33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8.00%,全县人均耕地8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寿阳县的土层深厚,透气性、透水性好,全年日照2858小时,光照充足,无霜期140天,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豆类和薯类。
寿阳县素有“山西粮仓”之称,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2022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69.63万亩,产量达34.8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为全省第一。2022年和2023年,玉米单产最高纪录都出自寿阳县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全县已建设高标准农田6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亿公斤。该县曾三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全国杂粮生产先进县。
寿阳县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雨养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区,已形成以粮为主,兼顾菜果肉区域保供的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县旱垣蔬菜年产43.18万吨,曾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蔬菜专供基地。该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达2.2万亩,量少质优,供不应求。全县畜禽年出栏96万头(只),积极推进粮改饲,扩大秸秆饲料化利用,构成了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初步具备了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生产结构,是全国旱垣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优质杂粮生产基地。
2023年,寿阳县进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创建期两年。
当前,寿阳县正依托农业资源及区位条件优势,提出以玉米全产业链和城郊型特优农产品直供链为重点的“双链”发展模式,链动一二三产业,全方位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升该县特色有机旱作农业在全省、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
30年接续奋斗
领先全国的寿阳有机旱作农业
6月28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位于寿阳县景尚乡景尚村的寿阳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寿阳站”)。寿阳站始建于1991年,隶属于中国农科院。该站以晋东豫西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旱作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资源要素演变规律的长期定位观测和科学研究,重点开展旱作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利用、土壤培肥、旱作水肥调控、作物集雨耕作与种植等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旱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寿阳站是全国200多个野外观测站里唯一一个旱地农业观测站,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作为我国旱作农业科研先行者,30多年来,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辛勤实践探索,寿阳站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基础科学数据,攻克了一批旱作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32项。”刚带队来到寿阳站搞课题研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高学睿向记者介绍。
寿阳站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共享全球资源,致力于中国有机旱作农业的新发展、新技术、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寿阳站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与比利时、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在多方面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研究,尤其是正在开展的中日两国最大的农业合作项目——围绕旱地农田水分循环、养分高效利用等中国可持续农业研究发展计划,将给我国有机旱作农业提供更多新的有益尝试和突破。
2023年9月27日,在寿阳县举办的2023“马首农言”旱作农业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何艺兵明确表示,科教司将尽全力将寿阳站打造成中 国版的洛桑试验站,建成中国榜样、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
《马首农言》是清朝“三代帝师”祁寯藻(寿阳县平舒村人)结合寿阳农耕实践经验编写的一部农业农事专著,与《齐民要术》并称为指导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经典。《马首农言》中记录的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东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对今天发展旱作农业仍具有指导意义。
古有《马首农言》,今有寿阳站,寿阳县旱作农业技术在继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在寿阳站的影响和带动下,寿阳县有机旱作农业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农学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创建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山西唯一的县级有机旱作农业科创中心、全国玉米科技小院,配套实验室、试验田、专家港湾、研习基地、田间课堂、博士流动站等,把科研攻关始终作为寿阳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倾力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的科技创新。付出必有收获,寿阳县推出的“一换三改加调控”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晋东豫西有机旱作农业农牧结合产业化持续发展技术模式、有机旱作农业农牧结合综合优化发展模式、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蓄保提”技术和北方旱作区适水种植技术等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9年,寿阳县承办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
2020年,寿阳县承办了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交流会;
2021年,寿阳县举办了全国旱作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研讨会;
2022年,寿阳县被评为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
2023年,寿阳县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4年,寿阳县举办全国旱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交流会。
作为全国有影响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寿阳县近年来接待省内外农村基层干部1000多人,前来寿阳参观学习的科技人员、农民超过10000人次。
近年来,寿阳县全力打造华北有机旱作之“芯”,参与制定了《春播玉米无覆膜旱作技术规程》(DB14/T2429——2022)1个省级地方标准,并发布《旱作玉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旱作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等4个县级地方标准。在有机旱作应用领域探索出的“三控三增三提升”玉米旱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即通过控肥、控膜、控药,增加植株密度、增厚耕作层、增加机械使用率,使得地力提升、产量提升、品质提升),被专家誉为全国旱作玉米生产最高水平。
科技创新引领
打造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标杆县
2023年玉米收割季节,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组对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的玉米种植示范区进行现场测产,实收亩产量达到1270公斤。这是寿阳县继2022年创山西省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之后再次破纪录,2022年亩产量为1151.86公斤。
6月28日,记者来到创山西省玉米单产最高纪录的那片玉米地。由于这里是水肥一体化灌溉示范区,所以,玉米的长势比旱地玉米要好得多。
记者看到,在地头,水肥一体化设备非常醒目。一个可存500立方米水的银色储水仓旁,是一间安放着三种不同有机肥储箱的小房子,通过输水管道和发电设备将有机肥按时定量地施用到田地里。百米开外,一组检测设备正在运作,根据检测到的相应数据确定是否给玉米灌溉,何时灌、按什么比例灌,都以数据为标准。陪同参观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旱情历史罕见,经常一天要浇灌好几次。但今年玉米单产可能比去年还要高,因为,今年每亩地的苗株比去年更密,正常情况下应该比去年高。
这片玉米地就位于寿阳站附近,水肥一体灌溉技术正是在寿阳站指导下完成的。
而在位于寿阳县朝阳镇胜利村的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禾公司”)的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区,又是另一番情景。
在一片400亩的集中连片玉米种植示范区,玉米的长势不亚于景尚乡贾豹村玉米种植示范区,但这里的玉米是纯粹的旱作玉米,一滴水也未曾浇灌过。
这一切得益于嘉禾公司独创的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术。
“传统的耕作因机具原因,土壤耕作深度通常不会超过25厘米,久而久之土壤25厘米处就形成了一层坚硬的犁底层,阻止了水、肥、作物根系向下的渗透延伸,所以传统种植的玉米根系都是向四周延伸的扁平状。而我们的深松密植耕作技术第一步就是借助大马力的现代机械打破犁底层,深耕50到60厘米,保障了水、肥、作物根系向下的渗透延伸。”嘉禾公司董事长刘玉柱告诉记者,“深松过的土壤种植的玉米向下扎根,最深处可达2米以上,这样的玉米抗旱性、抗倒伏性和对土壤水肥营养的吸收转换都远超传统种植的玉米。传统玉米种植一亩地大约4000多株,而密植深松后的土地每亩地可种植玉米5400株甚至更多。”
嘉禾公司自2018年采用深松密植绿色有机种植技术以来,玉米亩产连续多年突破1000公斤,比传统种植亩均增产200公斤。
2019年11月,省农业厅、山西农大组织权威专家对嘉禾公司的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严格技术论证,结论是“嘉禾模式”研究方法合理,技术路线正确,数据翔实、技术完善,可在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
2020年10月11日,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在嘉禾公司有机旱作示范园区召开,会上明确,“嘉禾模式”在全国适宜地区可复制、可推广。
2022年,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通过并发布了由嘉禾公司编写的《春播玉米无覆膜旱作技术规程》和《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术规程》两个山西省地方标准。
从水肥一体化到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术,寿阳县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农学院、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率先在有机旱作领域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围绕减化肥、减农药、减农膜和增地力、增产量、增品质,大力研发并推广有机旱作“十项关键种植技术”,构建了旱地农田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和绿色有机种养标准体系,为建设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技术体系先行先试。
肉牛养殖是嘉禾公司的另一个重大项目,这是和有机旱作玉米种植密切相关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肉牛的粪便发酵而产生的有机肥,正是去化肥之后玉米生长必须的肥料,所谓有机旱作的有机很大意义上正是从这里说起。2023年,嘉禾公司已经具有万头肉牛养殖规模,玉米种植加肉牛养殖形成了种养循环链动,从而构建起了种养结合、绿色循环产业链。
嘉禾公司的种养循环链动模式是寿阳县打造玉米全产业链循环模式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寿阳县在做好旱作玉米种植主业的同时,同步发展以猪、牛为主的生态养殖业,目前已有雨润生猪繁育项目、得天缘年出栏15万头精品猪项目、佳地万头牛场、久田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场等一批规模养殖户,链动玉米种植,立足粮改饲,大力发展玉米青储(秸秆)饲料—生态养殖—有机粪肥还田的玉米全产业链绿色循环模式。
在寿阳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方案(2023—2025)里,记者注意到,该县将以景尚数字农业产业园为核心,依托有机旱作农业科技体系和玉米为主体的粮食加工园区,积极谋划建设集粮食生产、粮食加工、有机旱作科技研发和有机旱作品牌营销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有机旱作产业园区。同时,在全县范围谋划建设“两片十二园”,全力推进寿阳玉米生产第一县向粮食生产第一县和现代农业强县挺进。
“作为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我们正在构建以玉米为核心的主导产业体系,探索粮食转化路径,沿着食品化、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方向,贯通玉米种植、育种制种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协通开展技术攻关,更好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造玉米全产业链。到2025年,率先在全国建立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华北有机旱作农业之‘芯’。”晋中市政协副主席、寿阳县委书记赵宏钟对寿阳县打造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标杆县充满信心。
农业托管模式
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6月28日下午,在寿阳县南燕竹乡南燕竹村的燕州广场的一间会议室里,由晋中市太谷区委组织部带队的一行100多人正在认真聆听一场由南燕竹村党支部书记贾永珍做的关于南燕竹村双层托管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的专题报告。
“去年以来,到村里参观学习考察的人就没有断过。去年年底,中组部和中央农办的领导考察之后,今年来的人就更多了。”贾永珍送走太谷区一行人之后又赶忙接待记者一行。
南燕竹村的双层托管模式简单说,就是村民把自己的耕地委托给村党支部,村党支部再委托给专业的经营主体进行专业化的经营运作,最终使农民获得收益。南燕竹村村民人均耕地7亩多,主要种植玉米。双层托管之前,和大多农村一样,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的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甚至闲置撂荒,传统的玉米种植给农民带来的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常所需,尤其是村里大多为老人,守着土地维持着满足温饱之后不敢再有太多奢求的简朴生活。
2014年,时任村长的贾永珍大胆尝试,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200亩非承包地,适度规模经营,当年即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收入,被流转的几户村民也得到了靠自家耕种无法达到的收入。南燕竹村的双层托管由此开启。
“去年,仅靠玉米种植,村集体收入就达到84万元。村民委托的耕地每亩直接分红1200元,家里若有两个老人,什么也不用干,一年仅土地分红就是1.7万元。除此之外,还有从村里领取的劳工工资性收入,以及村里一年一次的年底分红。所以,准确地说,我们南燕竹村土地带给村民的收入叫做‘一地三收’。”贾永珍告诉记者。
南燕竹村76岁的冀玉凤老人,老伴已去世。土地托管前,家里18亩土地全给了儿女们,每年几个儿女给老人的零花钱超不过2000元。而土地托管后,老人什么也不用干,18亩地2023年仅种植玉米(经营主体运作)就收入21768元。现在,老人不仅不需要儿女们的零花钱,平时儿女们带着孙子回村看老人,老人还会给孙子们零花钱。82岁的胡来生老两口,家里29亩地(部分儿女的),去年仅玉米种植所得的收入就有31844元。
如今,在南燕竹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土地就是农民的养老金。
“村里目前有522户人家,共流转农户承包地8000多亩,流转回来的土地,我们化零为整,变家家户户的块状田为集中连片几百亩的整块地,便于大型机械统一耕种。村党支部委托金穗供销合作社集中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贾永珍告诉记者,“过去,家家户户只能靠传统方法种植玉米,产量收入低。而今集中统一耕作,用的是大型机械,去年深耕36厘米的大型拖拉机一台就100多万元,看今年的旱情,明年我们计划深耕到至少50厘米,再购进两台更大马力大型耕地机,一台差不多小200万元。和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现在每亩玉米产量净增200多公斤,平均每亩节约成本大约30%。还有像遇上今年这旱情,传统种植的玉米抗旱性远远不如机械深松后的。2023年,我们南燕竹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是144万元,玉米种植这一块,村集体有845亩非承包地,每亩综合收入1000元,这一块就是85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70万元。”
南燕竹村的双层托管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村党支部委托的金穗供销合作社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而是主要服务老百姓。这就是该村双层托管模式党支部作为中间主要环节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南燕竹村托管模式备受各级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贾永珍给记者仔细算了一笔账:“就拿2023年的实际情况看,村里每亩玉米平均产量为825公斤,去年每亩收购行情价格是1.2元,这样每亩毛收入为1980元。其中,除去给村民每亩1200元外还余780元。接下来就是成本投入,肥料约300元、除草药200元、种子50元、地膜约30元、农药15元、人工劳务支出120元、玉米保险60元,基本持平。整个过程村党支部和经营主体无利可图,主要体现为服务。”
双层托管模式实施以来,南燕竹村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亲密,村集体壮大后,村里又开始发展乡村游,南燕竹村已经成为节假日孩子们最热门的旅游“打卡地”,壮大起来的村集体又更多更好地造福于村民,极大地促进了和谐、文明、友好、幸福的新农村建设。
在嘉禾公司,其托管模式为整组整村全程托管。具体为,嘉禾公司提供三种收费方案供农户选择:一是收取每亩600元服务费,次年交付农户每亩900公斤粮食;二是给农户每亩900元收入,公司负责从种到收及粮食的销售;三是收取每亩600元服务费,保证每亩比周边农户同等地块增产100公斤(公司现场专家测产数据)。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周期为3年的服务合同,以50亩为一个作业单元,破除田垄,负责从种到收全过程服务。
目前,嘉禾公司在朝阳镇胜利村的7个村民小组,托管玉米种植10200亩,惠及955户2555人;在景尚乡的4个行政村,托管玉米种植10700亩,惠及1000户3000余人。经过几年的运行,选择三种方案农户比例由开始15%:80%:5%变为15%:5%:80%。
“嘉禾公司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模经营,一是实现了粮食增产,从2018年到2023年,玉米平均亩产始终保持在1000公斤以上,比周边农户高出30%,老百姓从不愿接受托管,到半信半疑试试看的态度,再到积极接受托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彻底赢取了被托管农户的信任;二是壮大了公司力量,集中连片种植能有效整合地边地沿,每千亩土地可以提高10%以上的种植空间,农资集中采购成本减少30%-40%;粮食成熟度和容重高,霉病虫蚀粒少,籽粒收割破损率低,粮食质量优,售价高于散户3%左右;三是促进了绿色发展。与当地小农户传统种植方式相比,亩均化肥农药投入减少30%,节约机械动力20%以上,人工投入减少75%,不用地膜覆盖,改变了托管农户10多年覆膜习惯,杜绝地膜白色污染。”刘玉柱告诉记者。
“嘉禾全托管模式”引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2020年10月11日,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在嘉禾公司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召开。
作为首批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试点县,截至目前,寿阳县种植耕地全部实现了环节托管,全流程托管达31万亩,5000亩以上托管主体14个,整村整组托管达32个。
2023年,寿阳县16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20万元以上,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有33个,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达85.9%。
“以寿阳有机旱作农业为引领,积极打造寿阳、榆次、太谷有机旱作‘黄金州’,启动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神农集团‘四农合一’的有机旱作科创带,随着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的启用,随着寿阳、榆次、太谷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功获批,晋中有机旱作农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我们要举全市之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将晋中的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为全国农业的重要品牌。”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热情号召。
专家点评
寿阳有机旱作农业独特发展之路有意义有价值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孙秀玲
山西面对自然禀赋山多地少、农户生产“靠天吃饭”、农业经营效益低下的客观现实,如何顺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实现“特”“优”农业的生产现代化水平与经营效益双提升,一直是摆在山西乡村全面振兴面前的一道难题。
寿阳县围绕农业科技和生产托管“齐头并进”的探索,一方面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推动科技与农业生产融合、科技与农业生态融合,促进新技术新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全链条全周期并不断转化成农业生产效能,从“农田、农机、农技”三方面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促进生产要素配置与组合的优化协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托管的推行,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真正实现“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多方能共赢”。
整体来看,寿阳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模式的交流推广,树立了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标杆,同时也走出了“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破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全县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持续提升、利益链更加完善,既增强了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拓宽了农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空间,为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做出了成功探索,真正实现了做大产业、留住收益、聚集人气、繁荣农村。
图片提供单位:寿阳县农业农村局
本报记者郝光明马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