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引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以改革为动力
坚定发展信心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增速预计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会议同时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会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分析判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全面科学把握,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中共中央7月26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
“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牵引作用。”郭丽岩说,当前既要坚持底线思维,也要坚定发展信心,更好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汇聚发展合力
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今年以来,我国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
面对下半年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会议明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会议明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会议围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具体部署。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认为,会议释放出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的信号,并对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作出进一步部署,有利于更好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会议还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不断丰富工具箱,有助于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曾刚说,在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同时,利率汇率工具将进一步发挥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提出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这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深挖内需潜力
多举措促消费扩投资
下半年如何破解内需不足难题?“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会议围绕促消费扩投资作出具体部署。
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但总体看消费市场全面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居民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郭丽岩分析,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系列部署既着眼增强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也明确了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助力居民增收、消费挖潜有很强的针对性。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不断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更好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
增强新动能新优势
会议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既体现了一以贯之的要求,也释放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信号。
“当前,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已从成本竞争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助于打造我国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邓洲说。
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邓洲表示,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和产业转化,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攻关。
“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会议的部署引人关注。
“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邓洲说,要着力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当前,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专家表示,会议部署有助于引导企业加强创新,退出落后产能,积极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下半年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备受关注。
“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促进利用外资企稳回升”……此次会议释放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信号。
首次在全国范围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出台《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公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今年以来,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蹄疾步稳。
“服务业扩大开放是新形势下顺应国内服务业快速发展、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作为。”深圳大学开放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季度走势持续向好,但受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势不明朗、订单转移等因素影响,外贸仍然承压。
会议提出,要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要加快推进多边贸易协定谈判进程,鼓励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创新发展,着力调整和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和新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陈红娜说。
积极主动应对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当前,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会议强调,“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转型调整中。会议提出,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此次会议强调了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重要性,并明确了多项具体举措。其中,重点是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委会主任王业强说。
王业强表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要通过防范化解风险,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健康平稳的环境。
会议还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此外,会议强调“要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此次会议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有针对性进行部署,有助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守牢风险底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曾刚说。
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前,多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是否会影响全年粮食生产?在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基础上,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许光建表示,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也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会议系列部署必将指导各地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奋力夺取秋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此外,会议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释放出进一步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积极信号。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也作出具体部署。
下半年如何稳就业?会议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从7月份开始,我们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以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为重点,坚持精准施策与普惠服务相结合,集中力量开展就业帮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说,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措施,支持青年到各行各业施展才华。
当前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关键期,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高峰时段局部地区可能供应紧张。会议强调,做好迎峰度夏期间能源电力供应。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鹏说,要发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作用,加大跨省区交易规模,同时深入挖掘负荷侧资源潜力,推动采用虚拟电厂等需求响应模式,夯实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基础。
“系列部署旨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鹏说,落实好会议部署,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