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又安全,科技小院的老师们制作的酵素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8月15日,望着眼前拔节生长的玉米,灵丘县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书毕高兴地说道。
建设在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的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灵丘全域有机科技小院,选择以灵丘县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为合作单位,根据农用酵素的增产提质效应,在清泥涧村建立酵素种植示范区。目前,田脊梁合作社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将有机种植模式向全村推广,引导清泥涧朝着有机村庄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全域有机农业团队深耕灵丘大地,为当地农业与休闲产业提供优质服务。灵丘县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为了将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充分结合起来,今年,该团队和当地共同建立了科技小院,开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农技推广示范、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企业培育与孵化等工作。
该团队在灵丘县建立了“低本高质县域有机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包括农用酵素、酵素堆肥、肥水全循环、有机农业131模式等4项核心技术,将村庄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转化成低成本肥料,发展低成本、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有机旱作农业。
不仅如此,该团队在清泥涧村建设了乡村生活生产肥水全循环工程项目,将人粪尿转化为高质量有机肥料,为农业提供优质的液体有机肥。该工程能消纳清泥涧村783口人所产生的全部污水,每年可节省灌溉水约1.14万吨,生产约1714吨高品质有机肥,可替代氮肥约1.27万公斤、磷肥约4413公斤、钾肥约1595公斤。
这项工程是厕所革命和有机旱作的创新结合,摒弃了传统厕所革命及污水处理厂“物质消耗物质、能量消耗能量”的错误方法,为创立全国新行业标杆,为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旱厕改造提供样板。
“科技小院的建立能够为有机村庄的发展注入科技力量,培训高素质农民,促进当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杂粮种植低本高质。”谈到科技小院的价值,段书毕难掩内心的激动。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与灵丘县政府十年省校合作的成果,也是我们利用全域有机农业科学理论体系打造出的全国第一个特色县域有机农业科技小院。小院在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与贯通作用,不仅促进了政策的精准实施,也增强了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确保了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之间的高度一致。此外,小院通过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农臻,直接连接消费端和生产端,严格把控筛选优质有机臻品,为生产者提供有机生产技术指导,为消费者提供低价格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小芬说。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滕丽秀 马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