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佳节的脚步渐近,朔州市的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气。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右玉混糖饼以独特的风味,成为中秋时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唤起了无数人的乡愁。
9月12日,记者在朔州市区一家传统糕点工坊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右玉混糖饼,在灯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师傅们正精心制作着混糖饼,从和面、调配原料、包馅、按压成型到烘烤出炉,一气呵成。刚出炉的混糖饼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工坊的辛师傅介绍说:“右玉混糖饼的独特之处在于加入了当地特产的胡麻油。我们制作的混糖饼有3种口味:白糖、红糖和五仁馅。红糖混糖饼融合了红糖的甜香和玫瑰的芬芳,其糖水与面粉的比例为2:1,油与面粉的比例为3:1,糖水温度控制在55摄氏度左右,这样烤制出的饼才会香甜且松软。”
辛师傅还告诉记者,烘烤是制作混糖饼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直接关系到饼的口感和色泽。
“我们始终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保持混糖饼的老配方和老味道,让归乡人能够重温家乡的味道。”辛师傅表示,“我们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每天制作约2000个混糖饼,在中秋节期间每天将制作近5万个,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土味道”承载着浓厚的乡情,更见证了右玉混糖饼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如今,它不仅仅是一块饼,更承载着家的味道,承载着乡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