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风陵渡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大力促推“花椒之乡”建设,不断拓宽椒农增收致富路。今年该镇多措并举,让生态优质花椒走出深山,引爆千家万户味蕾,走红大江南北,带动了花椒销售和椒农增收,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椒响曲”。
以“党建红”做强“晋椒红”
风陵渡镇是久负盛名的“中国花椒之乡”,花椒栽植起源于1400年前的隋唐时期,这里地处条山南端,黄河北岸,一面阳坡,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特别适宜花椒树的生长。其盛产的“大红袍”花椒,更是被称为“贵妃红”,具有果穗大、果粒多、果皮厚、籽粒小、颜色红、香味浓等特优品质,享有“中华名椒”之美誉,深受客商青睐。
近年来,风陵渡镇党委、政府把这一传统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扩规模、强基础、重科技、延链条、树品牌”等措施,采取了“党建+”的工作模式,通过党委包片、干部包支部、党员包户、专家点题、党员答题、上门服务、帮扶结对,定期会诊、电商服务等举措,大力推广“晋椒红”种植技术和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党建力量为“晋椒红”注入活力,促进了产业增效,椒农增收。目前全镇13万亩耕地,种植花椒规模达5万余亩,年产干椒5000余吨,总产值达3.2亿多元,带动群众年增收万元以上,花椒产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借“云力量”打开“云销路”
赋能花椒产业,关键在人。
今年,风陵渡镇党委、政府为了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保持花椒产业定力,适应市场特点,借助“云力量”为花椒产业打开“云销路”。
加大网上宣传,提高产品人气值。风陵渡镇联系市县新媒体协会招募网络达人100余人推介花椒。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拍摄分享花椒种植、生长、采摘、加工等环节,展示芮城花椒的品质特色,同时将本地文旅特色、乡风民俗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热度和流量,变热度和流量为发展增量。
开展电商培训,培育电商新农人。风陵渡镇依托乡村e镇,对该镇150余名直播爱好者进行培训,就视频拍摄技巧、账号运营、直播带货技巧等内容进行了讲解,通俗易懂,回村能用,不仅让直播爱好者了解了电商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从事电商行业的实操能力。
做好直播带货,打开产品“云销路”。风陵渡镇邀请了4名本土网红达人,向网友推介该镇的风土人情和花椒产品,生动有趣的方案、精心准备的才艺表演,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点赞、购买。
“以椒为媒”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风陵渡镇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镇,这里鸡鸣三省、三河交汇、两桥飞架,不仅自然风景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女娲庙、风后陵、西侯度遗址、古渡口、唐国公李靖墓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凄美爱情故事在这里流传。
风陵渡镇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黄河第一湾的壮丽风光,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得天独厚。
面对乡村游的快速发展,风陵渡镇党委、政府科学应变,依托“中国花椒之乡”金字招牌,努力将花椒产业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大力加强花椒丰产示范园、花椒育苗基地建设,推广当地优良品种“晋椒一号”种植技术,提升花椒品质,发展六官、王辽、王瑶、焦芦、田上、古伦等村的花椒深加工产业,开发了花椒调味品、保健品、文创制品、木拐杖、木雕、干椒花束、香包等系列产品,连续举办4次花椒文化促销活动。
同时,风陵渡镇规划农文旅融合游线路,将花椒采摘园、花椒博物馆、花椒交易中心、西侯度遗址、风情老街、古渡口等景点串联起来,提升花椒品牌知名度。近年来,该镇相继与王守义十三香、双汇集团、河南南街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特别是今年,该镇“以椒为媒”,举办了“结祥芮·椒好运”芮城花椒电商助农季暨芮城农特产品推介活动,通过“线下启动+线上宣传”的方式,采用更专业的“互联网+”模式,为“芮城花椒”及其它农特产品赋能,并对全镇的“花椒明星企业”“花椒带头人”及“网络助农大使”颁奖,激励他们广“椒”天下客,深耕“晋椒红”品牌,搭乘电商直播带货快车,全方位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椒农丰产丰收。
热爱芮城,共谋发展。
风陵渡镇党委书记张衡说:“下一步全镇将以创建国家级花椒产业园为目标,加快花椒产业提档升级步伐,稳步推进花椒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形成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营销模式,让花椒产业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注入澎湃动能,为建设黄河明珠、秀美芮城、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芮城篇章做出风陵渡贡献。”
本报记者翟步庭 通讯员张学晋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