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左云县依托县域特色资源,深耕细作“本土”文章,全力构筑农牧业发展的崭新高地。该县致力于构建全域覆盖、品种齐全、链条完整的品牌化农产品生产体系,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特色农业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土蛋蛋”变成了“金豆豆”
“经过对马铃薯品种进行优化改良,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我们今年连片种植的50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1250公斤,除去成本,每亩收入1000元以上。”管家堡乡陈仓窑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社长张从兵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左云县不断巩固“全省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县”的建设成果,精心打造了蓬勃、京奥两大产业基地,并与山西农业大学及山西高寒作物研究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并推广了先进的扩繁育苗技术,为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该县创新性地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充分激活了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效应,引领马铃薯产业迈向了品质优良、产量高效、发展迅速的全新阶段。
截至目前,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5.4万亩,总产量21万吨以上,培育了6家马铃薯生产的领军企业,成立了46个专业合作社,拥有62个种植规模在300亩—500亩之间的村庄以及12个超千亩的种植大村,实现了马铃薯产业规模的显著扩张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小杂粮”种植带动“大产业”发展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三屯乡宁鲁村的杂粮加工厂。该加工厂负责人张日亮向记者介绍:“原材料主要是左云当地的各种小杂粮,品种有莜面、豆面、荞面等,产品走向了省内外市场。自工厂建成以来,收购本村及周边群众玉米、豌豆、谷黍等农作物5万公斤,带动80户脱贫户,使他们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3000元。”
近年来,左云县积极推进小杂粮振兴,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过程,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扩大杂粮种植面积,推进谷子、黍子、油菜花等农作物发展。大力引进小杂粮等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小杂粮产业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一大批小杂粮加工企业也随之应运而生,全县涌现出许伟农牧种植合作社、长丰农牧专业合作社等小杂粮种植合作社56个,逐步把小杂粮推向大市场。
如今,小杂粮种植遍布全县乡村,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多万亩,总产量达0.5亿公斤,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了9亿多元。绿色、安全的左云有机杂粮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现在各大超市、饭店及广大老百姓的餐桌上,实现了以“小杂粮”种植带动“大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挑起了大梁。
生态畜牧业唱响绿色牧歌
日前,记者在三屯乡边塞牧羊养殖园区看到,一只只肉羊正在标准化的砖混圈棚内吃着富含营养的“青储”玉米秸秆饲料,喝着干净的自来水。在富泰肉牛养殖园区,一头头肉牛在山坡上悠然觅食,这种圈牧互补的生态养殖模式,使左云的肉羊、肉牛膘肥体壮。
近年来,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优种肉牛肉羊繁育基地,该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把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精”,强力推进特色养殖业发展。短短的几年间,标准的养殖园区在左云广大农村纷纷涌现,推动了全县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今年中秋节,左云的羊肉、牛肉更是声名远扬,来自太原、大同、北京、天津等地购买羊肉、牛肉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左云县已拥有标准化养殖园区130个、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86家,羊饲养量达到16万只,靠着发展生态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沙棘果映红了致富路
记者在云中紫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里看到,巨型的蒸汽设备正在对沙棘进行分流加压,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作业。“我们不仅是全市最大的沙棘原料基地,也是全省沙棘吞吐量较大的基地,生产能力达1万多吨。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从沙棘果的采收、粗加工到精深细加工、副产品加工,能辐射带动1000余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7000余元。”该公司总经理陈强说。
左云县是全省沙棘种植优生区,近年来该县聚焦“小沙棘、大产业、优生态、促振兴”目标,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带动、企业引领、农户参与”的思路,大力实施“人均1亩”沙棘种植计划,出台了《扶持沙棘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已在全县8个乡镇87个行政村种植沙棘2.2万亩,加上近10万亩的天然沙棘林,规模达到了12.2万亩,全县沙棘鲜果可达1万吨,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
本报记者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