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报道

汾阳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乡村振兴璀璨篇章

  • 肖家庄镇西马寨村整洁道路

  • 汾享杏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 乡村e镇电商

  • 干果交易中心

  • 肖家庄镇西马寨村高粱种植基地

  •   汾阳,千年古邑,牧童遥指,汾酒弥香。
      提升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近年来,汾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因地制宜规划促发展

      汾阳市按“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待定类村庄”等4种类型对166个行政村进行归类(不含林场、牧场)。深化拓展“标准地”改革,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工业用地100%按“标准地”方式供应,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地”土地供应任务。此外,积极探索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2024年9月发布挂牌公告7宗工业用地,面积115.914亩,全部按“标准地”方式出让。
      持续发力抓好产业发展。汾阳市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农民自愿”的原则,着力打造“一田两园三带十基地”,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安全保供。今年,依托“汾享杏福”区域品牌,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做强做优“汾阳酿酒高粱”“汾州核桃”“汾州小米”区域公用品牌,粮食播种面积60.45万亩,粮食总产量在1.743亿公斤左右,发展优质谷子、酿酒高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花生、长山药、蔬菜、肉牛、湖羊、核桃等九大特色产业,建设25个水肥一体化滴灌示范片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今年在两镇九个村进行高标准农田新建1.8万亩,在肖家庄镇肖家庄村、演武镇西河堡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0.82万亩,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依托山西干果商贸平台,打造辐射全国的干果交易中心,培育了汾都香、马一芳、瑞优等30户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目前汾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00余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年收入达297.12亿元;促进名特优农业产业发展和专业镇建设有机融合,依托杏花村镇酒业产业链,促进优质酿酒专用高粱仓储项目,持续推进杏花村汾酒省级专业镇建设;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对集中连片规模种植1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5.4元,其中,高粱基地统一治虫服务每亩补助50元,灾害保险保费每亩补助50.4元,种植每亩补助205元。核桃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核桃经济林覆盖10个镇,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常年稳定在2.5万吨,年加工、销售核桃20万吨,产值突破22亿元,汾阳市正积极申报省级核桃产业专业镇。推动现代服务业延伸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杏花村镇东堡村大力发展“白酒+电商”“白酒+文旅”“白酒+会展”等新业态经济,将旧敬老院改造建设为乡村e镇基地,成立“红色电商支部”,设立直播间10个,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直接增加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带动全村400余户农户从事电商工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投资1.37亿元实施峪道河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庄化—马刨神泉沿线酿酒高粱产业线,神泉村(桑沟组)和西岩村(双亲墓)两个观光点,发展特色高粱和花卉种植,种植面积129.75亩,对全长13公里庄李线乡村旅游道路两侧实施绿化和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依托贾家庄、杏花村汾酒景区、上林舍景区、文湖景区、栗家庄镇南垣底村、河堤村等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白酒文化、州府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促宜居

      汾阳市坚持谋划在先、行动在前,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重头戏。建立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各镇(街道)扎实整治,市、镇、村三级共同发力,全市上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出台《汾阳市2024年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全市上下针对“六乱”“六清”等突出问题,以交通要道、城市容貌、村户面貌、垃圾转运等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出台《汾阳市城乡人居环境督查考核工作方案》,由4名县级领导带队组成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方式,定期不定期“四不两直”深入督查点,将发现的问题随时反馈,定期跟踪问效,目前开展专项督导共40余次。城乡人居环境领导组统一组织市四大班子领导开展四大片区的观摩评比,其中全市观摩评比、督查组平时打分和领导组办公室打分分别占比30%、65%和5%,根据考核评比结果,拨付200余万元对优秀、良好、一般的镇(街道)分别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对考核评估排名靠后、工作推进不力的约谈通报。通过学习考察、深入调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汾阳市城乡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的通知》,力争全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长效机制落地见效。
      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开展宣讲活动,组建“语润汾阳宣讲团”“新思想在汾阳”“小杏福宣讲团”等品牌宣讲队伍,深入农村、社区一线进行宣讲;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组织开展了16场“红色传承、文明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展演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典型25个,组织吕梁市级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复查推荐工作,推荐申报吕梁市级文明镇5个、文明村9个、文明单位标兵5个、文明单位11个、文明景区1个、文明社区5个、文明校园2个;办好“百姓大舞台”“白酒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培育乡村群众文艺队伍和乡村文化带头人,免费送戏下乡,提升文化附加值,截至目前,累计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下乡演出754场次、文化带头人活动304场次、能人艺人培训209场次,累计完成1267场,完成率超78%;广泛开展农村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开展汾阳道德模范、汾阳好人等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关怀礼遇道德模范,召开第五届汾阳道德模范座谈会,以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为宣传重点,逐步在全市形成崇尚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聚焦党委统筹协调促落实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千万工程”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汾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学习中央、省、吕梁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研究农业农村领域工作。成立村庄规划、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6个工作专班,明确职能职责,配齐配强人员力量,构建责任清晰、统筹有力、执行高效的领导机制。组织开展全市“三农”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工作,协调督促有关方面落实党中央、省、吕梁市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事项、工作部署和要求等,市委书记和市长多次深入各镇、街道和村、社区调研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切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全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汾阳市今年对村庄进行提升规划设计,加强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截至目前,正在编制70个村(社区)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户厕改造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以“适用、管用、耐用”为原则,积极推进工作开展,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85%以上。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出台《汾阳市乡村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办法》,下拨环境卫生补助资金8873余万元,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无害化处理率100%。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汾阳市城乡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的通知》,力争全市人居环境长效机制落地见效。稳步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出台《汾阳市沿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方案》,今年投资1.81亿元全力推进西马寨村新建一座2万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及5.708公里污水管道,投资3042万元实施峪道河两岸污水干管工程,全长18.2公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路、电、水、气、暖、网等基础设施向乡镇村延伸;投资8490万元储备15个项目。
      随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引向纵深,汾阳市委、市政府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找准短板,认真总结“三农”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领乡村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书写属于汾阳的辉煌篇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3期

    • 第2024-10-12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10-10期

    • 第2024-10-09期

    • 第2024-10-01期

    • 第2024-09-30期

    • 第2024-09-29期

    • 第2024-09-28期

    • 第2024-09-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