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笔者走进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红色文化广场,红色火炬雕塑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行走在村中,一条条平整干净的柏油马路延伸至街头巷尾,整齐的房屋、翠绿的小树,处处彰显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闫寨村坚持规划先行、传承红色基因、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打好“组合拳”,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集中供热、自来水改造、雨污分流等工程,使全村环境实现美丽蜕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村里的环境美了,村里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闫寨村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厚植红色产业,做强绿色产业,培育暖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持续振兴。
闫寨村在抗战时期,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为“小延安”,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区党委旧址就坐落于此。今年,该村依托红色资源禀赋,打造红色产业,实施了红色美丽村庄巩固提升工程,投资140万元改造闲置的闫寨小学,建设集学、食、宿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极大提升了红色乡村教育服务整体功能。
“发展这一系列红色产业的初衷就是壮大集体经济,我觉得每个村子都很注重自己的文化,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恰好我们村有这个条件,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想把这个转变成可以富村富民的产业,同时也能把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闫寨村党支部书记梅东红笑着说道。
近年来,借助沁河镇镇、村两级创优发展环境之机,支持水漾年华农文旅融合、鹏飞加氢综合能源岛等项目建设,提供岗位50余个,帮助部分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同时,该村结合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劳动力状况等优势,积极培育暖色产业,引导培育发展农户餐饮、民宿、运输、批零等三产服务业,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
提升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近年来,沁源县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持续创优人居环境,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实效,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产业茁壮发展,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太岳山城今更美。
秋风送爽,风景如画,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眼下,闫寨村正以“千万工程”为笔,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