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英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历史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教学中积极落实各种先进的课程理念,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中勇于创新,以探求教学的本质。
一、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述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有效性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典型的历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因为课堂内容比较冗杂,课堂形式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探索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妥善处理好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虽然按照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开展了一些教学活动,但是没有深入钻研课程校准中规定的具体课时校准要求,进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落实课标要求;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历史属于文科,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主张学生机械性地死记硬背。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答,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受挫,后续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便比较艰难。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知识混淆。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一些理论内容或者答题套路,并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指导和讲解。这样的教学活动,会导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和力不从心,整体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不能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高中学生的课程多、时间紧、压力大,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老师在课前尽量做好以下工作: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知道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和师生互动环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深刻提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某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产生兴趣,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和学习。兴趣也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生才会尝试用新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兴趣话题,比如,你知道古代的龙图腾吗?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玉器和陶器的?我国先民是如何驯化水稻、粟、黍等农作物的……当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相应的认识,并在与同学分享这些话题的过程中,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和关注。
3.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在高中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接着引导他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工业革命》一课时提出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结合18世纪中期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借助这种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指导他们将历史史实、历史结论进行有效整合,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与分享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展示时,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史实性、结论性、理论性等方面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指正。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绪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相比,学生在课堂上会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生在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的内容,课标要求的是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老师可将学生分成“法治组”“德治组”“先进个人组”三个小组。学生们围绕主题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效果在这一课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5.做好课堂评价管理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还要注意课堂中新产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做好评价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步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和真实想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反馈要及时、具体、明确、有针对性,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性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要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能单纯根据成绩的优秀与否,对学生作出单一评价,结果性评价指通过课堂测试、课后精准作业,还应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汲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当前教学模式转变的新要求,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创新与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