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义,我们看到了氢能产业的蓬勃态势;
在寿阳,我们看到了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清徐,我们看到了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
今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笃定向前,我们步履铿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为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今年7月至9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本报联合开展了“《县域经济特色县产业发展调研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活动。
3个月,行程万余里,30余名记者对我省孝义、寿阳、清徐、定襄、阳高、怀仁、盂县、临猗、乡宁、泽州、襄垣、万荣、汾阳、高平、曲沃、山阴共16个县域经济特色县进行了一线调研和深入采访。
行走在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我们处处能感受到县域经济这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的独特光芒。在田间、在工厂、在景区,县域经济以其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今天,让我们再次回望这片活力四射、潜力迸发的三晋沃土,领略县域经济的独特魅力,欣赏县域经济在工业、农业、旅游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绽放出的绚丽之花。
产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山西因地制宜、因县施策,立足各县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的超值效应
产业强则县域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支撑。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那些因地制宜、因县施策,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的县域主体,正以“不受干扰的发展速度”破圈。
基于“虽已成为全国百强县市,无论是煤炭、焦炭还是氧化铝,已经达到了量的极致,所以必须提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的清醒认知,孝义市大力发展氢能产业,从“破题开局”走上了“全面开花”的快车道。这个转变,是传统工业产业新型化的有力抓手;这个转变,是行业环保化与智能化并肩前行的引领者;这个转变,更是深化转型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谋远虑。
在清徐,同一个“煤”字有不同的写法。从源头削减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传统煤焦化向现代煤化工提供优质“碳源”、低价“氢源”、多种“油源”和“煤基新材料”的转变,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依托煤炭而生的多家企业,如今形成了差异化发展,享受着“链式”循环体系带来的红利。
临猗水果,香飘世界。近年来,临猗县全力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引进早熟苹果新品种“大卫嘎啦”,并采用宽行密植、精准水肥、省力化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新模式种植。由此,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于一身的“郇阳果园”在临猗推广起来。同时,临猗成功申报“临猗冬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陕西省大荔县共同组建了“中国优质冬枣产地联盟”,实现了“小冬枣,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县冬枣种植面积达18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鲜枣生产基地和设施枣业示范基地。
阳高,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全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基地县,蔬菜种植总面积10.4万亩、总产量47万吨、总产值突破10亿元。近年来,该县不断发挥果蔬产业优势,全力深耕农业赛道,高起点、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坚持低耗能、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高效,向特色资源要效益、向品牌市场要效益、向现代科技要效益,逐步推动设施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科技化智能化挺进。
如今的三晋大地,“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众多县域主体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培育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加速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链式发展。
在汾阳,“汾享杏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酿酒高粱、优质谷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该园区与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高标准汾酒原粮种植基地。通过引进优质高粱品种“汾粱30”,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了高粱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万荣外加剂产业,如今已成为万荣县的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了遍布国内外、从业10万人、642家企业、600万吨产能的产业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以打造百亿级外加剂专业镇为目标,万荣全力写好外加剂这篇“大文章”,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农业兴则农民富,仓廪实则百业兴。高平市积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注重土特产全产业链布局与升级,积极打造“五主五辅”农业产业链,更加强调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不仅巩固了土特产的基础地位,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效应。在此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跳出土特产发展土特产”的多样化创新路径,提升了土特产的品质与品位,并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一系列探索实践,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特”“优”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更助推县域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出圈”发展,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记者手记】
特色优势是特色产业成为“爆款”的内生动力,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特色优势“加持”,有特色产业“打底”,新订单排到年底,新厂房持续扩建,外来创业者纷纷落户……
创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山西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县域经济绽放出发展新花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智力支撑。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县域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位于寿阳县景尚乡景尚村的寿阳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寿阳站”)始建于1991年,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多种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旱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埋头实践和艰辛探索,30多年来,寿阳站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基础科学数据,攻克了一批旱作农业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32项。
在曲沃县黄河金三角智慧菜谷,一栋栋玻璃温室内绿意盎然。这里采用立柱栽培、气雾培、水培等32种栽培模式,培育了上百种蔬菜。作为曲沃县蔬菜产业的新名片,智慧菜谷集智慧引领、科技示范、科技培训、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依靠“物联网+智能化”的温度管控系统和专业营养监测系统,实现了育苗全自动化。目前,智慧菜谷每年可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提供优质种苗1500万株。
“好草养好牛,好牛产好奶”吹响山阴县域经济发展的嘹亮号角。作为华北牧区奶牛养殖第一县,2023年,山阴县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全株青贮玉米16万亩、燕麦草1万亩、苜蓿3万亩,收贮优质青贮饲草40万吨。近年来,该县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良牧草品种、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不断提升牧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盂县,耐火材料产业是仅次于煤炭产业的第二大产业。近年来,聚焦产品品质提升、技术工艺创新、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绿色低碳生产等,盂县加快打造新型耐火材料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硅铝质耐材生产基地,实现了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为该县耐火材料产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怀仁,有着“中国北方日用瓷都”之称。自动化改造、产品创新研发、省级工艺师助力、电商直播、艺术融合……穿越历史长河的怀仁陶瓷业搭上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时代快车,正以淬炼后的新生姿态,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朝着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名镇的目标奋力前行。
定襄法兰产业自带“制造禀赋”。2022年,“定襄法兰”被确定为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之一,一座工业小城开始了一场深度改革——推进产业走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同时力促传统制造业上规模、增效应、强配套,提升企业实力,打造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镇。
【记者手记】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着力破局,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一次次勠力探索,一次次成功实践,从一个个侧面证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奋楫搏击数字浪潮。
绿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山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绿水青山溢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入园区、进厂矿、走乡村,“山西好风光”让人目不暇接。美丽山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幅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山水画卷在三晋大地铺陈开去。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是山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外美”,生态环境美;“内丽”,发展高质量;“气质佳”,体制机制最优化。“外美”“内丽”“气质佳”,正是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持久定力和不竭动力。
乡宁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在绘就一幅生态文化旅游的新画卷。随着乡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正式成立,该县发挥紫砂陶小镇、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镇的集聚效应,按“一区三园”模式布局,探索出一条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文脉厚重的曲沃不断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推出了以现代农业研学、景区文化研学、非遗文化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新品。一场场展现曲沃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承载曲沃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提升文旅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旅游盛会在此举行,全域旅游持续“走红”。
从普通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经济,泽州县景区化村庄华丽转身、精彩蝶变。近年来,该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大力开展景区化村庄创建工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22个精品示范村为重点,该县抓点连线,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廊带,在新起点上着力破题开局。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如何共赢?作为煤炭大县、煤化工大县,襄垣每年工业产出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气化渣、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近650万吨。该县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着力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在绿色崛起中砥砺前行。
多年前,孝义市是传统工业的钢铁森林。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与行动力的增强,该市相关企业纷纷转型升级,不惜重金引进前沿的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构建起高效的脱硫脱硝系统,确保了废气排放的合规性,极大地减轻了空气污染带来的沉重负担,绿化面积持续扩展,一座座公园、一片片绿地如同绿宝石般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空间。
【记者手记】
生态高颜值,民生高福祉。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医疗康养……这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开辟出更多产业发展新路径,建立起更多变现增收新机制。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站在新时代的瞭望塔上,俯瞰山西县域经济的发展全景,我们既能看到传统产业新型化,又能目睹新兴产业规模化;既能体味智慧与汗水的交融,又能感悟梦想与现实的交汇。山西的每一个县,都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奏凯歌,共同铸就了山西县域经济的新辉煌。
本报记者王龙飞 王蕾
评论
机制活体制新 产业旺经济兴
孝义、寿阳、清徐等16个县(市)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县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证明,搞活机制、创新体制,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正因如此,我省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未来产业逐步优化布局,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了产业旺经济兴的喜人局面,成为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的生动写照。
注重改革财政体制。2024年,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科学规范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出了4个方面、29项改革任务。其中,通过合理划分省级与市县级税收收入、规范市与所辖县(市、区)收入划分、健全收入划分管理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增加了市县可用财力,从体制层面增强了市县财政保障能力。这一改革举措使得县级财政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优化营商环境。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一环,我省瞄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聚焦企业所需,对标国际标准,进一步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促进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例如,通过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行“极简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等集成服务,提高了项目招商、开工、建设、投产全周期管理效率。
注重推动产业转型。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我省紧紧抓住“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全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同时,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注重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我省聚焦数字赋能,在数据市场制度、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下大功夫。同时,通过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支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应用发展,强化了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设施完备、高效联通支撑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
变则通,通则久。随着机制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我省县域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域经济一定能够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