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太原新闻

智慧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晋源区西邵村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见闻

  • 西邵村村民正在管理茴子白。杨润德摄

  •   铺设自动化采摘运输轨道,温湿管控、光照强度、酸碱调节、水肥一体等全自动远程监测管理,棚前棚后全部安装滴灌喷灌设备……在晋源区姚村镇西邵村的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蔬菜大棚变身为“绿色车间”,通过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悉心“呵护”农作物茁壮成长。
      西邵村位于晋源区最南端,村域总面积1213.12亩。之前,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所在区域还是一片荒地,地势低洼、排水困难、土壤板结、盐碱化严重。后来,在村“两委”的引领下,西邵村大力整治撂荒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流转整合闲置土地120余亩,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建设了40座温室大棚。经过积水排空、地基加固、土地平整,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
      去年7月,西邵村上线了“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智能服务各项指标数据同“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云端相连,实时监控着棚内蔬菜的长势,有效提高蔬菜产量、减少人力成本。
      走进村民张守明的番茄大棚内,满眼碧绿的番茄苗映入记者眼帘,他说:“我10月14日种下的番茄苗,大概明年1月份番茄就成熟了,预计亩产能达到7500公斤,收入近7万元,而且省时省力,比出去打工强。”
      “水肥一体机、棉被卷帘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太智能了,啥也不用管。”村民薛保德正在大棚里观察蔬菜长势,他向记者说,“我这个1.2亩的大棚一共种了5800棵茴子白,成活率达到99%。茴子白两个月就成熟了,一茬能产6000公斤,一茬收入七八千元,一年能长四茬,收入能达到近4万元。”他还在大棚的墙上挂了一块小黑板,随手记录种植情况,并用绿色仿真葡萄架把墙壁装饰了一番,柜子里摆着种植技术的专业书籍可以随手翻阅。
      “我准备在门口再弄个小茶台,一边喝茶一边智能操作一边享受田园风光,当个现代农民。”薛保德对现代田园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
      “看这个番茄苗开花了,今年肯定能大丰收!”在村民张建国的西红柿大棚内,一家人正一边忙着架番茄苗一边乐呵呵地聊天。
      张建国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第一次种番茄苗,边干边学,村里还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相信今年番茄肯定能有好收成。”
      在西邵村村委会的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液晶大屏上滚动着村里的实时画面,从村街道到村耕地,全村已经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通过平台可随时查看动态画面,为发现村里大小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屏幕上还可以查看蔬菜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以便合理调节蔬菜种植规模,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党务、村务、财务等村里的大事小情也一览无余,以前村里广播靠人工“大喇叭”,现在都是系统智能播报。系统连接到村民的手机终端,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上了解信息。
      记者看到,西邵村二期建设图纸上显示,该村还将继续建设温室大棚,同时发展鱼类养殖、鱼菜共生新模式。
      西邵村通过产业转型提振了乡村经济,改变了村面貌。

    本报实习记者姚雅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20期

    • 第2024-11-19期

    • 第2024-11-18期

    • 第2024-11-17期

    • 第2024-11-16期

    • 第2024-11-15期

    • 第2024-11-14期

    • 第2024-11-13期

    • 第2024-11-12期

    • 第2024-11-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