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钩织新帽衫 扮靓“佛小伴”

——记大同市“云州巧婆娘”手工团队

  • “云州巧婆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研究钩织技术。王中勋摄

  •   今年以来,随着大同市旅游市场热度的持续升温,大同文创产品“佛小伴”玩偶凭借其可爱别致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们热捧的文创产品,几度被抢购一空。进入冬季,“佛小伴”迎来了升级版——身穿帽衫的“佛小伴”。
      “为了让‘佛小伴’带来的火热效应持续升华,我们和云州区非遗‘织礼’工作室联手,把乡村妇女就业与文创产业融合起来,让‘佛小伴’穿上‘巧婆娘’钩织的帽衫,使它们更加可爱、应景。”云州区吉祥里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刘成芳介绍说。
      今年7月,“云州巧婆娘”手工团队成立,主要承担为“织礼”工作室钩织非遗文创相关配件的任务。
      一根钩针、几团棉线,调整针脚、捻提绕拉……指尖纵横,千回百折间,一件件精美的手工钩织品便完成了。灵动精美的莲花“佛小伴”、小巧可爱的海绵宝宝、美观雅致的吊脚花篮……个个令人爱不释手。
      “今年受网络歌曲《我有一个帽衫》的启发,我们让‘巧婆娘’手工团队加工了‘佛小伴’帽衫。”云州区非遗“织礼”工作室负责人赵晓阳说,身穿帽衫的“佛小伴”上线后,收获了众多网友的喜爱。
      据赵晓阳介绍,钩编产品成本低、无门槛、易上手且收购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对编织者来说,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是拓展妇女就业渠道的一个好方法。
      据了解,“云州巧婆娘”大多是当地家庭主妇或退休老人,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30岁。为了让更多妇女尽快增收致富,吉祥里社区党总支联合区妇联,邀请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钩织老师为队员们进行免费钩织技能培训,搭平台、授技能、拓渠道,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62岁的龚翠花是退休职工,自从加入“巧婆娘”手工团队后,她又忙了起来。“现在整天琢磨新花样、新颜色。我们通过织‘佛小伴’帽衫,每天能有50—100元不等的收入。”龚翠花说,她们钩织的产品由订单方统一销售,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真正实现了“坐在家里就能赚钱”。
      如今,龚翠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创业明星,并带领周围其他“零就业”妇女加入钩织团队。半年来,这支队伍已有86名成员,每月人均可赚1500—2000元。截至目前,仅“佛小伴”帽衫就售出1000多件,其他钩织成品售出800件且供不应求,工作室妇女都有了可观的收入。
      “明年,我们打算通过试行‘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创基地’模式,逐步走出非遗文化‘活起来’、产业发展‘旺起来’的新路子。”刘成芳说,“我们要将‘云州巧婆娘’手工团队的品牌打出去,带领更多妇女就业。”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马静波 宋佳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30期

    • 第2024-11-29期

    • 第2024-11-28期

    • 第2024-11-27期

    • 第2024-11-26期

    • 第2024-11-25期

    • 第2024-11-24期

    • 第2024-11-23期

    • 第2024-11-22期

    • 第2024-11-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