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践悟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

  

武剑

  本文深入探讨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构建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思考。通过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当前存在的风险因素,阐述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审计过程管理,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以及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等,旨在为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样,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对高校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促进高校规范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风险也不容忽视。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成为提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的关键任务。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与特点
(一)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1.提升高校治理水平。高校领导干部在资源配置、财务管理、重大项目决策等方面拥有较大权力。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和客观评价,有助于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推动高校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
  2.保障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等,数额巨大且涉及面广。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检查教育资源是否被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高校廉政建设。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能够及时发现违规违纪行为,从而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办事,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领导干部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专业背景,其管理工作涉及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且在高校内部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使得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沟通协调以及获取准确信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2.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高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还涉及科研项目管理、校企合作、基建工程等业务。这些业务往往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法规要求高、资金流向复杂等特点,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3.审计评价的综合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内部管理、政策执行、廉洁自律等多个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既要涵盖财务指标,又要包括非财务指标,如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等,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审前调查阶段存在的风险

  审计项目在具体实施前对高校整体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未能充分掌握高校的组织结构、财务状况、业务流程以及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等关键信息,会导致制定的审计方案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确定审计重点和识别潜在风险点。

(二)审计组织环节存在的风险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领域业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经验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审计证据获取困难。高校部分经济业务的相关资料可能存在不完整、不准确或不能及时提供的情况。例如,因科研人员对财务规范不够熟悉,导致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明细不清晰;一些校企合作协议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合作方不愿提供详细资料等。这些都给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带来困难,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与技术落后。面对高校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海量的业务数据,部分审计机关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如手工翻阅账目、简单的数据分析等,难以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分析。这可能导致一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四)外部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

  1.高校内部管理环境复杂。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庞大,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时不够顺畅。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内部人际关系、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审计工作推进受阻,审计发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2.政策法规变化频繁。教育领域和财经领域的政策法规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之中。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和理解新的政策法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依据过时或错误的情况,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审计全过程管理

  1.深入开展审前调查工作。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项目前,应组织审计人员深入高校进行全面细致的审前调查。通过与高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查阅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财务报表、业务档案等资料,了解高校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领导干部的履职重点和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
  2.合理配备审计力量。应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审计成员应包括财务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人员,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聘用高校管理、教育政策、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工作。

(二)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复杂业务的特点,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校财务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基建工程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审计专业能力。
  2.强化意识教育。加强对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廉洁意识教育。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审计相关规定,保持客观公正的审计立场,保守审计秘密,杜绝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

(三)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1.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涵盖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管理指标等多个方面,如资产负债率、科研经费增长率等。通过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
  2.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预案应明确风险发生时的应对措施、责任人员和工作流程。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强化审计全过程管理、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以及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等多方面的策略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高校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山西省内部审计服务中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2期

  • 第2024-12-11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8期

  • 第2024-12-07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