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晋城:到基层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必修课”

  今年4月中旬,晋城市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五大行动”动员部署会召开后,新一批下沉一线的年轻干部带着使命与责任,到基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岗位上锻炼、学习,补足了基层经验欠缺短板,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基层治理注入了新能量。

从不会干到会干,深入调研找准乡镇发展脉搏

  “南村镇是个铸造重镇,下沉期间,我一直在想,我能为这个镇做些什么?”王辰是从晋城市工信局下沉到泽州县南村镇的年轻干部,在他看来,只有从实际出发,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学习中增长才干。
  “从机关到基层,和企业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多了,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企业最根本的需求。”下沉至基层前,王辰在晋城市工信局主要负责申报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材料整理工作。为了弥补基层经验欠缺的短板,王辰积极深入乡镇企业开展调研,找准乡镇发展脉搏。在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调研时,王辰了解到企业正在上马光伏发电项目后,主动帮助企业申报了设备更新奖励资金。
  据悉,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厂区办公楼、宿舍楼、青储场等建筑屋顶,统一安装光伏组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规划装机容量6兆瓦,预计年均发电量达700余万千瓦时,为企业节省成本1万元。
  “来到乡镇,从中学习到很多,也成长了很多。”王辰向记者说道,“要进一步沉下去、融进去,把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好,真正让这次实践锻炼成为我成长的‘加油站’。特别是关于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循环发展的典型案例,我已写进了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的申报材料里。”
  在实践锻炼中,南村镇的冶铸文化为王辰的申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向评审专家组汇报时,他还专门加上了打铁花、古法制铁、天下第一壶等有关冶铸文化的内容。
  “专家听到这部分内容时,感叹全国这么多铸造产业集聚区,能像晋城一样把铸造提炼上升到文化层面的地方却很少,这为评审通过加了分。”王辰感慨地说。

从不理解到理解,用心用情方能解决群众诉求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从晋城市发展改革委到城区南街街道,陈格格深有感触。
  下沉基层以来,陈格格主动适应工作角色和环境的转变,先后深入泰昌、凤西、西巷、金华、驿后等8个社区走访,了解社区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物业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帮助社区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推动8个社区党支部提档升级,并协助建立小区(网格)党支部。
  作为街道班子成员的陈格格,包联的是凤西社区。下沉后,她面对面化解群众信访矛盾,了解社区“两委”班子履职情况,摸排本土优秀人才,努力为社区长远发展培育储备后备力量。
  “走访中,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室内活动场所。天气好时,大家可以在街心公园和广场活动,一到刮风下雨或天气降温,就没地方去了。”陈格格说。
  在了解到西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投入使用后,陈格格便积极协调各方,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老年大学教学点,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提供精细化课程服务,极大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层工作不是抽象化的报表和文件,而是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陈格格在街道“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宣讲展演活动中,精心筛选优秀节目;积极协调文景苑二期入住工作,配合做好物业管理、卫生清洁、消防验收等后续工作;现场排查商户煤气隐患,宣传安全用气知识,确保水陆院庙会圆满举行;夜查餐饮单位油烟净化器设备清洗情况,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社区工作是门细致活,只有用心用情方能解决群众诉求。”陈格格感慨地说。
  陈格格表示,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只有不断提升工作本领,才能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协调各方资源为群众谋福祉,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从不熟悉到熟悉,边干边学努力成为多面手

  “乡镇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琐碎繁杂,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深藏智慧。”来自晋城市应急救援救护队的赵慧青说,“在高平市米山镇实践锻炼的半年时间里,我始终在工作中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在实践中成为多面手。”
  今年6月,赵慧青在工作中发现米山镇一个建材项目由于土地问题,建设比较滞后。于是,他积极向镇领导反映,并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帮助企业加快用地手续办理进度。
  在赵慧青和米山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该项目用地指标获得有关部门批复,目前用地手续正在积极报批办理中。
  “从坐办公室的‘书生意气’到深入基层的‘躬体力行’,我亲身感受到企业对良好营商环境的期盼。下沉中,我坚持多听、多看、多思、多干,致力于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赵慧青说道。
  今年以来,晋城市委组织部选派了8名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跟班学习,促使他们熟悉基层一线情况,提升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变处突能力。
  基层实践,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下沉以来,这些年轻干部以青春之姿、奋斗之态,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他们用行动证明,年轻的力量一旦扎根基层,必将绽放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本报记者崔振海 通讯员袁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28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6期

  • 第2024-12-25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3期

  • 第2024-12-22期

  • 第2024-12-21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