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四十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雁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体育局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让体育为人民健康筑基、为经济发展赋能、为社会发展助力,奋力谱写体育强国建设山西篇章。
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省体育局从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科学指导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去哪健身”和“科学健身”两大问题。
在场地设施方面,省体育局一手推动建设,一手推动开放。在场地建设上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统筹用好各级各类公益金,支持我省各类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在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街道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上成效显著。同时,在场馆开放上,要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应当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在赛事活动方面,省体育局一手抓办赛,一手抓扩容,形成“一纵一横”群众赛事体系。“一纵”,就是借助省运会平台,办好一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地方政府发力,办好一批全民健身大赛。“一横”,就是围绕时间节点,分别开展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等全省性全民健身主题赛事活动。
在科学指导方面,全省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走基层、科学健身大讲堂等科学健身指导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将健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提高群众健身技能。
最新普查结果显示,全省体育场地121364个,体育场地面积约919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5平方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1%以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实现全覆盖,未来将以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以每年50—100个的速度逐年增加。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太原国际马拉松赛被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和“国际金标赛事”,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获得中国体育旅游十佳赛事,2024年山西省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晋超联赛)吸引了全省11市83个县(区、市)、242个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赛。2024年,全省816个社区举办了739场运动会,每年仅体育部门组织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就超过6000场。
青少年体育生机勃勃
竞技体育硕果累累
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我省优先布局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中,2019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23年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太原市代表我省取得14金13银9铜的优异成绩,在全国69个参赛城市中排名第11位。以“三大球”、冰雪等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冬夏令营,培养了近万名具有一定运动技能的青少年。
同时,全力推动体育竞赛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比赛、U系列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省锦标赛、省运会比赛5个梯次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参赛主体涵盖体校、大中小学、社会俱乐部等年龄范围6岁到20岁的青少年。
在竞技体育方面,我省坚持“亚奥争光、全运争先、冬运争优、协调发展”战略。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省运动员苏翊鸣勇夺一金一银,成为中国单板滑雪史上第一个奥运冠军。2023年杭州亚运会,我省11名运动员参加了7个大项、19个小项的角逐,共取得6金3银3铜,刷新了我省运动员参加亚运会获得金牌数的历史纪录。2024年内蒙古全国冬季运动会,我省首次组团参赛,205名运动员参加了4个大项、9个分项、110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12金9银5铜。2024年我省共有9名运动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据介绍,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培育体育赛事新的消费增长点要求,先后制定《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累计认定2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13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推动“体育、商务、文旅”融合发展。举办世界跆拳道大奖赛、WTT常规挑战赛(太原站)、CBA/WCBA男女篮职业联赛等一系列高水平国内外体育赛事。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达40余场,吸引游客24.2万人次,促进消费超1亿元。开展“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体育赛事系列活动,截至11月底,已举办“三进”体育赛事各类活动170余场,直接带动消费9000余万元,间接拉动消费超3.5亿元。2024年我省体育彩票销售首次突破60亿元大关,实现连续4年正增长。
此外,我省体育工作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发展后备力量不足,体育产业规模较小等。
对此,我省制定了《山西省体育发展条例》,这是我省体育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地方性法规,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体系,聚焦社会关注,深化体教融合,深挖产业价值,对体育发展涉及的各类问题作出回应,为推动全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实习记者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