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文化中国行——山西好风光】银毫刷亮千秋月 乌锭磨开盛世来

——访省级非遗工坊绛州积文斋笔墨庄

  • 省级非遗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积文斋第二代)张喜婷正在制作毛笔。本报记者杨永生摄

  •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   绛州毛笔制作技艺在历史上享有“南湖北绛”的盛名,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两家绛州毛笔制作工坊都落户在新绛县。绛州积文斋笔墨庄就是其中之一。
      新绛县因其“水旱码头”的独特地理位置,在明、清、民国时代便以发达的手工业著称于世,被称为“七十二行城”。新绛县贡院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城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制作闻名遐迩,历史上曾是“古绛笔墨一条街”,积文斋笔墨庄便在此诞生。
      王刚和赵苏梅夫妻分别是绛州积文斋绛墨、绛笔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几年前,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笔墨技艺,夫妻俩在老城区外成立了山西绛笔笔墨有限公司。
      据《新绛文史》记载,积文斋笔墨庄由张永福创立。1931年,张永福因生活贫困,从河南济源投奔河津“翰文斋”制笔名师翰吉贡门下学艺谋生;1936年,他在新绛与人合作开了一家毛笔店,取名“积文斋”,其制作的毛笔墨锭因质优价廉而闻名晋南各县;1956年,“积文斋”加入新绛笔墨社,后又并入新绛工艺美术厂;1981年,工艺美术厂停产,张永福挂出老字号,重新开业。
      张永福经过多年的探究研制,在前人制笔技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制笔、制墨技艺,毛笔采用纯手工制作,用料考究、品质优良。1989年,张永福老人将制笔、制墨技艺分别传授给女儿张喜婷和女婿王壮生;2003年,张喜婷和王壮生又将这套完整的制作技艺分别传授给儿子王刚和儿媳赵苏梅。2009年,积文斋绛笔、绛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纯手工制作的积文斋毛笔,主要由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水活包括挑羊毛、沤羊毛、齐羊毛等,干活包括粘笔、修笔、拢笔、定型等。羊毫毛笔制作有80多道工序,兼毫毛笔制作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静心、用心去做。”赵苏梅说。
      积文斋制作的墨锭由皮胶、朱砂、麝香等十多种名贵传统中草药配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选、配、和、调、烧、刮、蒸等,整个制作周期少则半年,多则长达一年。其中,“龙门墨”因质细蕴光、乌黑铮亮,享有“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的美名。新绛一位诗人为其赋诗曰:“甲骨刀雕寻妙笔,绛州墨运有文斋。银毫刷亮千秋月,乌锭磨开盛世来。”
      积文斋墨锭生产技艺沿袭传统工艺,现代技术无法完全将其取代。“想要制作好的墨锭,首先要不断捶打各种材料,使其均匀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将做好的胚条压入木质墨模定型,并在阴干后锉齐整,最后在墨条上描金方可收工。不同的成品墨锭重量也不同,有五钱、一两、二两的。我们是全省唯一用古法制作墨锭的作坊。”王刚说。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笔墨的市场急剧萎缩,为走出“勉强糊口”的困境,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文斋笔墨庄在变迁中开辟新路径。
      积文斋笔墨庄在演变为公司后不断创新,目前其产品分为高、中、低3档,种类多达200余种。在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同时,该公司和多个协会合作开设弟子规书画院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员活动中心、摄影协会创作基地、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等,并开展高校研学、中小学知行研学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多方面弘扬发展传统文化,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目前,山西绛笔笔墨有限公司共培养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5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2名,带动下岗妇女百余人就业,配合残联帮助部分特殊人群实现再就业。该公司作品累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凤凰”杯奖项2次,省市级奖项30余次,其他各项奖项、荣誉证书百余次。

    本报记者杨永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5期

    • 第2025-01-04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1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 第2024-12-29期

    • 第2024-12-28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