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聚焦
聚焦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锚定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向“质”而行;推动文旅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向“效”而行;把握城市“双品质”逻辑,高质量发展向“美”而行……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县,近年来以不甘人后的斗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力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正以奋进姿态在临汾的太岳板块崛起!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古县GDP增速达到10.2%,位居太岳板块第1,总量从2023年的69.1亿元跃升到84.5亿元,全省排名从95位前进到84位;一产增加值增长7.6%,在临汾市排名第3,创历史最好成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4%,位居太岳板块第1,为当好“排头兵”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
沿汾板块、沿黄板块、沿太岳板块,是临汾市委、市政府谋划并通过实践形成的高质量发展三大主战场。其中,沿太岳板块重点布局先进焦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效益集成。
地处沿太岳板块的古县,近年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全力发挥开发区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
开发区升级版加快推进。“四主五次两支”园区道路框架基本完成,公共管廊从开工到投用仅用104天,污水处理厂、特勤消防站等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达C创D;出让标准地4宗130亩,办理承诺制事项18项,提供全代办服务21项,以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一件事一次办”走深走实,持续擦亮“一见如故”服务品牌;全心全意服务企业群众,办理各类审批事项2562件;常态化推进“互联网+监管”,提升“12345”便民热线服务质效,使热线更亲民、服务更便民。
正因如此、2024年全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成果丰硕。
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县充分发挥化工园区平台优势和焦化产业优势,依托盛隆泰达、宏源两大“链主”企业以商招商,下游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顺利推进;举办“冬季行动”招商引资集中签约、牡丹文化旅游月招商推介等活动,党政“一把手”带队外出招商9次,签约45.6亿元。
在项目建设方面,该县推进重点项目41个,总投资155.3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02亿元,完成投资37.8亿元,投资完成率99%,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187.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69亿元,项目支撑更加有力。
其中,总投资64亿元、总产能408万吨的盛隆泰达和宏源两个焦化技改项目已在化工园区投产,为打造500万吨级焦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因其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含智量大幅提升而被选树为临汾市焦化行业数智赋能标杆;宏源焦化1号、2号炉投产以及3号炉烘炉待产,新汇源3万吨玻纤项目全部投产;煤焦油深加工、低碳甲醇联产LNG等项目相继签约即将落地开工,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同时,该园区瞄准总部经济、龙头企业持续开展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当前正在对接引进晶科共享储能电站、中集天照能源岛项目、硫磺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古县2024年在完成原煤产量639.8万吨、洗精煤产量240.7万吨的基础上,还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完成了东瑞、兰花宝欣两座智能化矿井及金谷、老母坡等14个智能化工作面建设,使煤炭“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业经济基本盘持续夯实。
锚定农业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向“质”而行
地处太岳山南麓的古县,发展核桃、中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借助这一优势,该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动特优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两大优势产业。
在核桃产业方面,该县从2023年起连续两年推进荒山荒坡标准化“核桃+连翘”种植项目,栽植面积达1万亩;与成都大陆希望集团合作完成古树食品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古树核桃被评为“有机旱作·晋品”“圳品”,在临汾贡院街开设古树核桃品牌旗舰店、“古岳优品”旗舰店,带动中药材、木耳、中蜂蜜、杂粮等80余种农特产品销售。
在中药材产业方面,该县扩大以北柴胡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规模,建成5个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万亩荒山连翘、酸枣基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同时,与侯马旺龙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延伸道地中药材加工链条,全面启动集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建设,带动太岳板块中药材产业发展。
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底盘,该县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方面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实施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推进“五良”融合,预计2024年粮食总产7000万公斤以上。另一方面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整合衔接资金7900余万元,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项目78项。不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最大限度做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在此基础上,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截至目前,国道341改建工程古县段通车,完成“四好农村路”改造提升14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造13个,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97户,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1处,农村规模化饮水率达50%以上。每年至少建设2个精品示范村、10个提档升级村,力争到2027年,全县73个行政村均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同时,“千万工程”农林文旅康连片示范带初步完成,中镇霍山东麓生态旅游带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随着“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学习运用,古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将不断获得新提升,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推动文旅业升级
高质量发展向“效”而行
2024年,古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全面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一城一园一带一院一镇一坪一寨一顶一观”为主体的“九个一”文旅特色资源串珠成链,累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3675场,持续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通过不断增大的“文旅流量”,有力促进“经济增量”,使旅游收入再创新高,持续推动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向“效”而行。
打造美丽产业,让牡丹景区“旺”起来。截至2024年底,古县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天下第一牡丹”文化旅游月系列活动,文创集市、国粹戏曲、旅拍等,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目前,牡丹景区完成入口、环形步道、牡丹壁等设施提质改造,正在开发无动力儿童娱乐项目,策划开展剧场演出、音乐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创新景区消费增值模式。聚焦“太岳康养地·临汾后花园”定位,与三合农林文旅康“千万工程”示范带统筹推进,充分发挥牡丹景区、自然生态康养等资源优势,陆续开发牡丹精油、SPA汤浴,推动“温泉+牡丹”“温泉+康养”“温泉+漂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产业。
变“流量”为“增量”,让云顶小镇“火”起来。按照中镇霍山东麓生态旅游带、云顶小镇森林体验区、大南坪生态康养区、凌云艺术度假区等“一带三区”空间布局,古县科学规划四季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推进云顶小镇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举办篝火晚会、自行车邀请赛,发展草地婚礼、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新场景,推动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加快完善大南坪森林生态体验基地建设,实施大南坪民宿改造提升工程,推进高山滑雪、森林养生温泉等项目谋划建设,填补冬季业态空白;与重庆伍度造设公司、浙江久住文旅集团等积极对接合作,建设集观光旅游、大地文化艺术、青年创客营地于一体的凌云艺术度假区。抢抓临汾市网络微短剧产业发展机遇,推动该县短视频拍摄基地建设,“接住流量”“引导流量”“做大流量”“创造流量”,把文旅流量变成更多消费增量。
深化文旅融合,让全域旅游“兴”起来。深挖“一城一园一带一院一镇一坪一寨一顶一观”“九个一”文旅特色资源,扎实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将昔日偏僻城市巷道改建成相如里商业街,并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先后开展了中镇霍山避暑康养旅游季、“粽情古县古香古色古家宴”推选、古县炒鸡美食大赛、“爱在七夕·相约相如里”七夕鹊桥音乐会、“中秋月满相如里·跟着悟空游古县”等系列特色文旅活动,迅速成为商业聚集地、人气旺地和网红打卡地,以持续激发文旅热度。加强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建成祖师顶文化博物馆,开展了“赏春踏青”“重阳登高”等系列活动,有序推进太岳区第一军分区贾寨旧址陈列布展,打造研学培训红色教育基地,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把握城市“双品质”逻辑
高质量发展向“美”而行
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为此,古县近年来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三大“国字号”品牌优势,加速推进以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双品质”建设,使高质量发展向“美”而行。
大力实施城市“南延北扩”。古县完成北城新区岳阳路北延工程,新建安康西街道路与涧河南路实现贯通,进一步拉大主城区城市框架。抢抓打造“博物馆之城”政策契机,高标准建成博物馆、规划馆,正在布展美术馆、相如纪念馆,不断丰富城市品质内涵。建成6个城市会客厅,完成十里长廊生态公园、岳秀广场、岳阳园等提质改造,打造“小而美”的街头游园生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4%,城市气质和颜值持续提升,全力打造“双品质”建设山区特色样板城市。
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古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2023年办好“18+16”民生实事基础上,2024年继续实施“15+15”民生实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保障兜牢兜实,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在交通出行方面,投资近40亿元的国道341线公路改建工程古县段于2024年底通车,长临高速古县连接线照明工程如期竣工投用,开通临汾市山区县首条城际公交701路;在教育医疗方面,通过与市级优质学校联合办学,与外聘医疗专家创办特色科室,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建成投用零工市场,畅通灵活就业“新渠道”;在公益事业方面,在城区设置全年免费爱心早餐点3个,解决180多名环卫工人早餐问题。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古县唯有笃行不怠,方可超越前行,勇当太岳板块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增长极排头兵。
典型案例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古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三大举措
近年来,古县县委、县政府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优先统筹,真抓实干,通过采取三大举措,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
举措一:聚力“夯基提档”。古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狠抓薄弱环节,投入4400余万元新建城镇幼儿园,投入800余万元的综合托育机构投入使用,投入近300万元完成中小学暑期维修工程;做到了体育场馆维修更新、护眼灯更换、基础设施改造三个全覆盖;全县校园硬件设施得到全面提质升级,农村学校薄弱环节实现固本添色。
举措二:全力“合作提升”。古县三中与平阳中学联合办学、古县一中与临汾三中集团化办学纵深发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按期组织教师分科目、分批次、分梯队到临汾平阳中学、临汾三中进行脱产研修、跟岗学习。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古县教师专业技能更加扎实、高效课堂更加规范、学校管理更加精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举措三:发力“提高质量”。2024年,全县高考二本B类总达线率较2023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中考600分以上人数首次突破“百位数”;小学六年级质量监测及格率97.6%、优秀率65.9%。同时,设立相如教育基金,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完善对优质学校和优秀校长、教师、学生的奖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