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清晨,一列“银发旅游”列车由运城火车站驶出。636名平均年龄近70岁的“银发”旅客,将在13天的旅程中途经江西婺源、广东湛江、湖南湘潭等地,畅游景德镇、万亩油菜花梯田等景点。开行银发旅游专列,是我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生动实践:在满足了老年群体追求“诗和远方”深层需求的同时,更为老人们打造了一个移动的温馨港湾,让他们在寄情山水时更加温馨从容。
如何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如何托起“幸福夕阳红”?一个“家”字蕴含着意味深长的答案。
40多年前的198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4版刊发了一篇题目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其作者正是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从再忙也要挤出时间陪父母吃饭聊天,到让工作人员挨个通知老同志户外活动时要多加衣服;从走进农村、社区悉心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关心贫困山区老人看病是否方便安全……这份尊老敬老情怀,说到底,就是让老人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个“家”字,承载的是人民领袖对人民最真挚、最质朴的情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注脚。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牵挂,也是近年来全国和地方两会的关注重点和努力方向。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屡次提及要“发展‘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就是期盼让“家”的温暖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不难发现,代表委员口中“养老”这个词近年来更多被另一个词语所代表并提及——银发经济,它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近年来,我省深刻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前瞻布局银发经济。2023年,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注重物质生活层面的保障,更强调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富足,力求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便捷、安全的养老环境。在此过程中,让养老离“家”更近,已然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让养老离“家”更近,拉近的是距离,增进的是感情。这里的近,首先体现在距离上的贴近。“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是大多数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期盼。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便应运而生。它可为本社区老年人就近提供全托养、日间照料、就近助餐等服务,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就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在推进这项民生实事的过程中,太原市积极整合养老、医疗、餐饮、娱乐等多类功能设施,打造“一体化资源、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康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得益于能够更有尊严地安享晚年,老年人与养老机构、老年人与家人、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感情都更加和睦友爱,有力推动了“老有所养”向“老有优享”转变。
让养老离“家”更近,发现的是问题,找到的是方法。这里的近不仅仅是指距离上的近,更意味着像家人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太原市某养老机构,点餐窗口每道菜上方都有电子屏显示菜品的营养含量。老人们取餐后,收银台能够自动识别菜品并结算,老人刷脸即可支付。食堂旁还设有日间照料中心,有专人监测老人身体各项指标。这些数据会定期传到食堂数字化系统,为老年人健康膳食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就餐、就医、家政等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都有了新解法,家人儿女有时候都做不到这么细致周全。老人们生活在这样智能化、人性化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安心、顺心、开心,才能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全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4504674人,占比达到12.9%。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渴望。当我们讨论养老问题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充满温度的命题——怎样的晚年生活可以称之为幸福?大多数老年人的心中会不约而同浮现出一个字:家。
可以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养老离“家”更近,这一举措意义重大。这不仅事关亿万百姓的小家幸福,事关我们国家发展全局、社会和谐稳定,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正因如此,全社会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积极推动智慧养老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专业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持续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关爱服务,让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为老年人实实在在的福祉,让广大老年人充分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绘就幸福晚年美好画卷。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