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太原新闻

北方重工:人工智能带动传统产业向“新”变革

  • 工人在车间内作业。杨润德摄

  •   3月17日,记者在太原北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重工”)生产车间内看到,工人们操作着各种机械加工生产零件,工程师们正忙着调试一批新引进的自动化设备……
      “近期刚完成印尼客户无缝管整装生产线设备的全部订单,已交付三分之二的产品,其余即将发货。目前正在重点生产铝板线,预计3月底交付云南文山客户,山东客户定制的冷轧生产线也在赶制中。”北方重工负责人孙明堂说,“随着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的业务拓展到全球10多个国家,截至目前已经接到2000多万元订单,较去年同期提高20%。”
      作为制造业的核心装备,数控机床的技术进步直接关系到制造水平的整体升级。在该公司小型零件加工区,新引进的设备引起记者注意。卧式加工中心的刀库一次性可以同时装夹60把刀,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机械手2.5秒就可以完成换刀。新设备转速9000转起步,最高可达25000转。与常规机床设备不同,车间内的一台车铣复合机床将传统车、镗、铣、钻多台设备工序整合为一体,相当于一条集约化生产线,操作也从以往4人变成1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
      在大型零件加工区,北方重工投资近200万元引进的国内先进大型龙门焊接机器人正在紧张调试中。通过AI算法和视觉、激光、电弧传感器协作,这个机器人可以自动扫描零件基于三维图形技术生成焊接路径,实现焊缝实时跟踪与电流电压等参数自适应调整,进一步提升焊接精度和效率,做到焊缝匀称密实,表面光滑平整,产品质量符合一级探伤,达到焊缝检测最高标准。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广泛赋能产业变革,带动传统产业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北方重工紧盯客户和市场需求成立研发中心,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与太原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生产成套管轧设备;与中北大学合作完成25层立体智能车库项目建设;建立太重技校实习基地,提前储备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实现市场与就业、育人与用人双向共赢。
      孙明堂表示,公司将聚焦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结合的“两化融合”目标,持续加大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本报记者王媛 通讯员杨润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9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7期

    • 第2025-03-16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