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AI赋能 奔赴未来】潞安化机:机器人玩转智能设备

  • 图为“小坦克”机器人正在进行开孔作业。 陈阳摄

  •   最近,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安化机”)特材装备分公司的新员工“小坦克”有点忙,在本车间干完活后,它还要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铆焊车间,俨然成了跨部门作业的“全能选手”。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个入职仅一个月,就成为潞安化机新晋“网红”的AI移动式切割机器人。
      记者走进车间时,“小坦克”正挥舞着机械臂进行开孔作业。只见它用机械臂扫描二维码精准定位后,切割枪头随即迸发着耀眼的火花,在金属筒体表面划出了完美的圆弧。
      从定位到切割完成,整个开孔过程不到5分钟。
      “以前得先画样线,再手动调整切割路径,一个孔位得折腾半天,精度全凭经验,稍有偏差就得返工。”潞安化机特材装备分公司操作工李吉利回忆过去的开孔作业时感慨道。
      如今,他只需在工件上贴一张二维码,“小坦克”便能通过3D视觉扫描自动识别切割范围,AI算法实时生成最优路径,将切割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
      据了解,“小坦克”机器人内置的AI算法是它的“智慧大脑”,其配备的3D视觉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工件三维模型,无需原始图纸,便能进行精准切割。从工件的识别、定位,到机器人切割轨迹程序设置、切割参数匹配,全程电脑化操作,大幅提升了自动化工艺水平。
      “‘小坦克’最显著的优点是可以移动!”李吉利边介绍边带着记者来到了高约5米的大型传统切割设备前,“这是我们传统的切割设备,它是固定在工位上的,我们需要利用天车把工件吊装搬运到切割设备前才可以进行切割,吊装一个工件大约需要2—3小时。”
      如今,“小坦克”移动式切割机器人搭载可升降平台,能在车间里自由穿梭,覆盖更大的作业范围,省去了工件转运的繁琐流程,减少了工人搬运工作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
      “以前切割时得全副武装,现在只需远程监控,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李吉利告诉记者。
      此外,“小坦克”还配备了精细等离子切割和火焰切割双模式,可适应不同材质的特性,满足不同工艺的需求。同时,其自动化操作降低了工人接触高温、飞溅火花的风险,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
      忙碌的“小坦克”,仅仅是潞安化机智能化生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公司以数字化、自动化、专业化为目标,正逐步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智能生产网络,向“灯塔工厂”建设加速迈进。
      在潞安化机材料加工分公司,智能焊接机器人“小萌”正在进行焊接作业。其搭载的激光定位与AI智能云端数据系统以及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控等多重功能,为焊接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而在潞安化机高效换热分公司管头焊接组,近期上线的“小黄人”管子管板自动焊接机器人(以下简称“小黄人”)同样表现不俗。
      “‘小黄人’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等特点,可以在各个生产车间‘自由行走’,还可以自动调节与工件的相对位置,配合AI激光识别算法,极大节省了工件来回吊运的时间,降低了安全风险,在减少吊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为设备按期交付提供了有力保障。”潞安化机高效换热分公司经理赵向东告诉记者。
      凭借着一双“慧眼”和灵巧的“手臂”,管头焊接任务被“小黄人”轻松拿捏。经焊接人员精确测算,在“小黄人”焊接机器人的助力下,管头班组焊接效率提升了40%。
      记者了解到,在“小黄人”自身载有的大屏幕上,焊接人员可以通过“小黄人”自身特有的熔池监控功能,实时监控掌握焊缝成型状态,确保设备的高质量交付。
      从“小坦克”的灵活切割到“小黄人”的行动自如,潞安化机积极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为集约高效生产添“智”赋能,努力蹚出了一条化工装备企业由“制造”进阶“智造”的转型新路。

    本报记者王龙飞 通讯员崔婷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