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方山县胡堡村看到,村庄街道整洁有序,树木成行,处处涌动着向上的力量,彰显出乡村治理的良好成果。近年来,吕梁市综治部门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1+2+N”模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筑牢基层善治基石,开创了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崭新局面。
织密“一张网”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记者来到胡堡村服务中心大厅看到,管理人员正在操作智慧化管理平台。他将鼠标轻轻一点,大屏幕上便显示出该村网格员的在线情况和所在位置,入户排查、矛盾纠纷处理等信息也一目了然。
“智慧化管理平台上线后,在村里得到广泛应用,为更精准、更高效地了解群众需求提供了便利。工作人员根据群众需求纾民困、解民忧,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难题解在家门口。通过‘数’智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智能化治理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胡堡村大学生村官肖舒宁介绍。
近年来,吕梁市以村(社区)为基础,科学划分基本网格单元,将党建、社保、综治、应急等多项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在此过程中,积极推动警网深度融合,创新建立“警格+网格”“双共+双联”“融合+考评”机制,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达到“1+1>2”的良好效果。据统计,目前,全市共设有8020个网格,涵盖2608个社区网格、4351个农村网格以及1061个专属网格,打破了职能界限,实现了信息共享,提升了基层综合治理效能。
健全两支队伍
打造基层治理共治格局
“多亏咱们网格员和社区干部的协助,没有他们,整栋楼的饮水问题肯定会受到影响。”不久前,中阳县金罗镇张子山移民安置小区的8号楼自来水管道突然破裂,负责该栋楼的网格员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切断水源,组织居民成立临时清障队,并调度社区“能人库”中的水电工郝师傅进行专业抢修。这场由群众参与、专业支撑的“抢修接力赛”,在2小时内将破裂自来水管道修复完成,使居民生活秩序恢复了正常。
“网格员非常负责,处理问题非常及时,最大程度减少了水管破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小区居民连声夸赞。
据了解,截至目前,吕梁市共配备8394名网格员,构建起“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团队架构,全面实现“一格一员”,让网格员“报大事、办小事”成为日常工作的常态;已建成136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4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346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31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实现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的全覆盖。
在学习“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吕梁市坚持网格员和调解员两支队伍协同发力,形成了小事找网格员、大事找调解员的工作格局。为壮大专业调解队伍,该市积极帮扶培育第三方调解力量,中国首家和事佬调解工作室即将落户吕梁,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美丽幸福吕梁建设注入平安底色。
制定多项制度
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吕梁市从破解体制机制“痛点”和“堵点”入手,多措并举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该市制定并下发《贯彻落实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全体会议精神任务清单》,提出涵盖优化网格治理单元、明确网格职责、规范网格管理服务事项等9方面重点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与完成时限,为网格治理提供清晰指引。聚焦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陆续出台《吕梁市网格员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科网格准入事项的通知》等文件,以制度机制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化。聚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制定《吕梁市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办法(试行)》等制度。着眼基层力量提质赋能,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履职的通知》,明确政法委员的职责权力。建立法官包乡联村工作机制,设立151个法官工作站(室),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健全市县乡三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重大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整合部门资源力量,协调推动矛盾就地化解,有效防止社会矛盾涌入信访渠道。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基层治理的创新永无止境。吕梁实施推广“一张网、两队伍、多制度”的基层治理模式,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本报记者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