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以文明之举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写在岢岚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后

  • 岢岚县居民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街头宣传活动。本报记者畅雪摄

  •   “这张纸条上写着的是2号楼李大爷的医保卡余额,我刚才帮他查过了,你一会儿先带给他,谢谢。”5月26日,岢岚县广惠园社区网格员李敏照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因为忙于案头工作暂不能离开岗位,她让同事先帮忙把社区居民的医保卡送到居民家里。
      “自岢岚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们早已将上述工作变成了一种习惯。以我们社区来说,这里居住的大多数居民年纪比较大,不太会使用微信这些工具,类似查询医保卡余额之类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很困难。以前他们还要来社区找我们帮忙,现在我们有时候路过看见老人,就会问问需不需要用手机帮他们查一些信息。经过几年的文明城市创建,我们的文明志愿服务方式越来越多,从集中服务变成了日常服务、主动服务、互相服务,社区里形成了‘邻里守望,温情相助’的氛围。”李敏说。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岢岚县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从2021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县城以来,岢岚县始终坚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守初心,解难题,转方式,重品质,城市文明在一场场志愿服务、一次次“板凳议事”、一趟趟入户帮办中不断提升,创文“答卷”上也写满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始于心,践于行。一名网格员的工作习惯,折射了社区的文明之风。而从社区到企业,从县城到乡村,坚守为民惠民利民的初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岢岚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统筹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以文明的力量助力县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广惠园社区,“有事找社区,社区有人管”已经成为广大居民的口头禅。而在西城社区昌乐花园小区,“小马扎议事”“板凳议事”则打通了小区和居民之间隐形的“墙”,“有事搬上板凳坐下聊”,为小区化解居民诉求、形成共治氛围、开展惠民服务提供了接地气的方式,推动了政策宣传、矛盾化解、决策共商不出小区即可完成。
      以真心的服务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岢岚县聚焦创文主线任务,搭建精细化治理平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该县一方面在银行网点、办事大厅等建设1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提供雨伞、饮用水、针线包等暖心小物件,开展应急救助、免费借阅等志愿服务;另一方面还推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联合共建,开设服务窗口,将教育、低保、养老等七大类26项保障性服务事项划入社区,打造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便捷、贴心、优质的公共服务,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的是“岢岚温度”,而将创建指标全面融入城乡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则树立了“岢岚形象”。
      据了解,岢岚县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伊始,就将全县102个单位、133个小区,城区内36条主次干道、102条背街小巷、4个主要交通路口等纳入“文明共创”体系,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的同时,推动改善城区主次干道的道路交通环境,以环境文明带动市民精神面貌的提升。
      “我天天清扫这条街,明显能感觉到这几年咱岢岚的街道一天比一天干净!现在街上乱丢烟头、垃圾的人几乎没有了,路过的人看见街上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我们的工作量越来越小了。”安元街的环卫工人李在元说。
      街巷里的文明之风,折射了县城里涌动的文明春潮。从人居环境改善到惠民服务落实,从人人做好小事到全城参与共建,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推动了岢岚的城乡面貌发生改变,更为该县树立了全新的形象。如今的岢岚,正在高举“全国文明城市”名片,在中国式现代化岢岚实践之路上笃行不怠,善作善成。

    本报记者畅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30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8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6期

    • 第2025-05-25期

    • 第2025-05-24期

    • 第2025-05-23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