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阳泉市矿区贵石沟街道水滩社区的“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内看到,56岁的居民刘翠凤拿着身份证匆匆赶来,为儿子开具不动产权证明。不到2分钟,证明便从机器中“吐”出来。“以前需要坐1个多小时公交车去矿区政务大厅办理,往返需要大半天,现在下楼拐个弯就办妥了!”刘翠凤说。政务服务超市照亮了社区一角,成为全市政务服务“端口前移”改革的生动缩影。
这样的便民场景在阳泉市并非个例。群众只需刷身份证即可进入服务空间,在语音引导下就能轻松办理业务。办理过程中,市民对着终端机摄像头完成人脸核验,系统便会自动调取信息。依托这一终端,食品小经营店备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申报事项实现“指尖办理”,食品小摊点注销等事项秒批,公积金缴存、低保对象信息、户籍信息等实现便捷查询,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将政务服务的便利送到百姓身边。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阳泉矿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娜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许多“接地气”的改革细节:为老年人增设自助终端大字模式与“一键呼叫”按钮,编制《操作明白书》,为小微企业开设“证照联办—政策速达”绿色通道……这些“土办法”解决的正是群众眼中的“头等大事”。
深夜23点,政务服务超市的大门再次被推开,刚收摊的创业者方朝霞走了进来。她经营的蛋糕烘焙小店急需办理备案证。这要是在过去,她需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到区政务服务中心,还要准备各种材料。现在,方朝霞操作着终端,屏幕上“秒批”的提示信息清晰醒目。“只要人脸识别通过、电子证照信息一致,系统自动核验,连材料都不用反复提交。”当“审批通过”的弹窗弹出时,方朝霞难掩激动,“这‘不打烊’的政务超市,真是我们创业者的‘及时雨’!深夜也能办成事,心里踏实多了。”
阳泉矿区政务服务的提质,成为全市政务服务体系改革的“试验田”和“突破口”。从“单一终端”到“立体生态”的深刻变革,正是“以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以智能核验替代人工审核”理念的升级。在一次次“服务实践”中,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被具象化为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细节”:是终端前清晰的操作指引,是深夜高速运转的审批系统,更是覆盖城乡的智能网络。目前,全市43台政务一体机,串联起政务服务网络,初步形成“15分钟便民圈”,累计办件10.25万件。
每一次秒开的证明、每一次秒批的证照、每一次群众脸上绽放的笑容……从“四处奔波”到“近在咫尺”,从“反复辗转”到“高效便捷”,这场改革早已在群众心中写下最温暖的答案。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坚持24小时服务?因为群众的‘急难愁盼’从不分上下班。”白娜写在日志末尾的这句话,正是全市政务服务工作者的信念。这盏永不熄灭的服务长明灯,照亮的不仅是办事大厅的角落,更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心桥”。
本报记者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