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琴
以传承太行精神为主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围绕“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定位,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强调各学段教师在全面把握太行精神的形成历史以及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选择情景创设、问题导引、故事导入、关联分析等不同切入点,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软件和虚拟实境技术等载体,有针对、有重点地合理安排课堂设计与实践活动的梯度,将太行精神以覆盖性、全面性和精炼性地贯通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学段,从而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直存在的教学内容衔接度不充分、课程目标贯通度不高、教学内容深耕度不足、教学资源共享度不够等困境,促进不同学段学生对太行精神的差异化习得,使其连续性地获得能力锻炼和价值洗礼,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有机整体。因此,探讨如何选择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就尤为重要。
一、共认知:课程目标一体化共识的进一步凝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最大限度激发众多教学主体从事以太行精神为主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首先要深化各学段育人主体的育人理念,锚定目标,凝聚合力,达成共识。虽然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名称不一样,教材编写内容也不一致,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也不完全相同,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且每个阶段目标是联系的、发展的、持续的,每一学段的教学实践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并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目标展开,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对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育主体在围绕“传承太行精神”这一主题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时,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太行精神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密码和革命文化基因,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帮助学生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汲取精神养料,健康成长发展,以此确保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目标的一以贯之。
二、共联动:教学内容一体化衔接贯通的进一步培养
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一体化融合育人的整体思路。为了避免各学段之间以传承太行精神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出现低阶重复问题,各学段教学主体需要紧紧围绕太行精神的内核本质,以“一盘棋”思维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科学厘定太行精神在不同学段所侧重的本质内容、主要内容、延展内容,增加不同层次思政课彼此之间的耦合度和共联性,实现各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太行精神“认知—情感—意向—行为”的有序进阶与逐步跃升。学生认知进阶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得知识增量的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思维能力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训练过程,是学生接受信息流的意向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是学生由精神认知转变为具体行动的过程。针对具体教学实践而言,小学教学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用生动语言讲述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借助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或者通过场馆中的展品实物,讲述其背后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初中教学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参与、互动和实践的机会,切实挖掘认知潜能,夯实思想基础;高中教学应深化对太行精神形成的革命实践及其内涵的阐释分析,提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大学教学不仅要扩充内容,重点进行理论阐释,讲清楚太行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关系,揭示太行精神永不褪色的时代魅力和精神伟力,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共构建:区域资源一体化配置的进一步协作
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承太行精神为主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区域各单位、各教学主体提升协作水平,因为这不仅能够促进各区域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链条的融合渗透,还可以有效整合共享各区域内丰富的太行精神教育资源,使得各类优质的育人优势在贯通互融中形成太行精神教育的强大合力。在共同构建区域资源一体化配置的融通协作教育体系时,可以按照资源类型和优势特色组建多个区域性且具有圈层化特点的资源合作网络,其中每个资源合作网络应重点聚焦区域内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以太行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方案和教学样本,并通过宣传推广使得单一优势发挥带动整个片区示范效应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要将其重点纳入整个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工作任务中,借助区域课程教学合作网络、区域学术研究合作网络、区域实践教学合作网络等载体进行集体攻关,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既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好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也要为区域主体间教育合作高效运转提供精准的服务保障。
四、共促进: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推动
教师队伍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围绕共同的立德树人事业,围绕太行精神同一个主题,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一体化推进,以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是共同做成事的关键。教学主体对太行精神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能够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演绎推理,向学生全面、生动地展示太行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不断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理解认同。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师队伍间的反思、合作和沟通能力。心怀大者,方能成其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交流、研讨与合作,更好把握学生在特定学段对太行精神的认知特点,能够结合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提升太行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为此,除了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跨学段、跨校的观摩访学、轮岗上课、理论宣讲、挂职锻炼等方式,强化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取长补短能力外,还可以设置覆盖大中小学的太行精神教育教学专项教改项目、专项科研课题,以打造“教研相长”的太行精神育人共同体。(作者单位:晋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文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太行干部学院第二批太行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题教学设计研究——以‘传承太行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HJS2024D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