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夏日蓄水插秧 秋来蟹肥稻香

——交城县米家庄村发展特色农业纪略

  • 交城县西社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在稻田插秧。本报记者李全明摄

  •   日前,记者在交城县西社镇米家庄村稻蟹综合养殖基地看到,村民们正推着插秧机沿着规划好的田垄来回穿梭,一行行嫩绿的秧苗宛如墨线般笔直延伸。田埂旁,数名村民紧跟其后,弯腰补栽机械未能覆盖的边角区域,一派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
      米家庄村地处文峪河岸,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种植的水稻颗粒饱满、口感劲道,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便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近年来,米家庄村依托优势条件,改造整治撂荒地,大力发展“稻蟹混养”特色产业,重新擦亮“水稻之乡”金字招牌。
      “我们村种植的水稻共有120余亩,今年采用机械化插秧、人工补栽的模式后,效率也比往年快很多。为了提高稻田产量,我们还采取高效施肥等科学手段,预计今年亩产将突破500公斤以上。目前插秧工作已完成了三分之二,再有3天就可以完成整片稻田的插秧。”米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吉栓告诉记者。
      在今年的插秧工作中,西社镇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组成的先锋队也随着村民们一同走进稻田。大学生们有的弯腰起苗、捆扎成束,有的弓着背双手插秧,旁边的村民则手把手教他们控制秧苗间距,大家干劲十足,忙得不亦乐乎。
      西社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先锋队队长李晓强说:“以前总觉得农业生产离自己很远,这次亲身下田插秧,跟着村民们学习插秧技巧,感觉特别有意义。”
      此外,米家庄村根据劳动力实际情况,安排该村脱贫户和老年劳动力从事分秧、插秧、拔草等零工工作,让他们不出远门就有收入,真正实现了“田间地头谋生计,晚年生活有奔头”。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富起来,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西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建兵表示。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范英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2期

    • 第2025-06-21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