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济市,一场畜禽养殖产业的绿色变革正让粪污从“环境负担”蜕变为“生态资源”。如今,这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领跑全省行业绿色转型。以长荣农科、超人奶业、大象农牧为代表的企业,不断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养殖新路径。
项目擎起破难题
日前,记者在位于张营镇的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好氧堆肥发酵车间拔地而起,沼液资源化利用车间设备整装待发。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深耕生猪育种16年,年提供纯种猪3万头、商品猪16万头,其构建的粪污处理体系已实现“液体粪污高效利用”。
猪粪污经地下管道汇入集污池,分离杂质后完成干湿分离。液体进入厌氧发酵罐生成沼气供电供暖,清水灌溉农田;粪渣经好氧堆肥制成腐熟料还田。“猪粪污中90%是液体,现在我们已实现液体粪污的高效利用,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项目负责人李向楠介绍,该公司采用“就地密闭发酵—综合回用”模式,让固体粪污变身有机肥,液体粪污转化为能源。
作为生猪养殖大市,永济市生猪出栏量占运城市总量的五分之一。截至2024年底,该市生猪存栏51.02万头,同比增长38.27%;家禽存栏252.56万只,同比增长49.69%;畜牧业总产值达40亿元,同比增长18.69%。118家规模养殖场通过固液分离,将固体干粪制成有机肥,液体尿液经沼气池发酵发电,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为永济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注入动力。
新工艺推动循环经济
记者来到位于城北街道的超人奶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发现,1400多头奶牛享受着“空调房”待遇,其粪污处理更是成为行业标杆。“我们的粪污处理已实现全链条循环利用。”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牛舍粪道连接干湿分离机,干粪发酵后回填卧床替代沙子,粪水厌氧发酵产沼气发电,剩余液体作为有机肥还田。
据悉,该企业成立于2001年,其引进的固液分离系统与“大通铺+传统卧床”牛舍模式,既保障奶牛舒适度,又优化粪污处理流程。20年来坚持自主育种,从新西兰引进的150头奶牛已自繁至3000头,成为“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目前永济市有5家规模奶牛养殖场,近5000头奶牛中,超人奶业占比达三分之二。牛羊养殖多通过堆粪棚发酵还田,而超人奶业则以“饲料种植—养殖—粪污处理—无公害作物”的循环链,为当地生态养殖树立典范。
多元模式绘就共赢画卷
在卿头镇的大象农牧有限公司种鸡场内,记者看到,“高射炮”式螺旋输送机正将鸡粪直接装车运往堆粪棚。“机械化作业让每年产生的7万吨鸡粪变成有机肥。”该企业办公室人员介绍,这家由破产企业重整而来的省级龙头企业,构建了种鸡饲养、肉鸡屠宰、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的全产业链,拥有山西最大的肉种鸡和有机肥生产基地。
目前,大象农牧120万羽种鸡、450万羽年出栏肉鸡分别占当地养殖总量的85%和80%以上。该公司正推进速冻调理品生产线、饲料车间改造等项目,同时投资2700万元建设粪污处理工程。
永济市对沿涑水河47家养殖企业开展排查,规范养殖台账。针对散养户,该市今年将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等模式,推动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我们要让粪污从‘污染源’变成‘生态资源’,守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该市畜牧兽医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从猪粪到沼气,从牛粪到卧床垫料,从鸡粪到有机肥料,永济市正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创新为动力,书写着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的绿色答卷,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山西样板”。
本报记者杨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