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伯方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全村共有3200余人,耕地面积4400余亩。
伯方村历史厚重,人文荟萃,古有廉吏毕振姬,今有“好人”毕腊英,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伯方百姓正是在他们的故事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为讲好二人的传奇故事,伯方村系统挖掘、整理其感人事迹,擦亮“廉政文化”与“红色文化”两张名片。
伯方村紧紧围绕高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彩农业”战略,聚集“黄梨+蔬菜”产业布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建成高标准智能蔬菜园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依托红色、廉政及古建资源,伯方村打造“一街两馆一基地”,形成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黄梨采摘、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将消费留在当地,吸引人群向乡村聚集。
伯方村约有劳动力1800人,其中1500多人从事煤矿相关工作。为此,该村创新开展“矿村联建”工作:煤矿带动周边商贸业发展,村民在矿区开设商铺20余家;村委会承担矿区内外洒水保洁、清理河道等公共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此外,煤矿还主动发挥企业优势,铺设环村道路,并在矿内超市、食堂等地开设“优质农产品”柜台,销售老百姓自产的小杂粮、梨干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达20余万元。
伯方村坚持乡村治理主体定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齐心干”;实现供水、污水、强电、弱电、供暖管道全部入地;以仙翁庙、文庙、毕腊英民居为核心,拆除违建、猪圈旱厕、残垣断壁400余处,清运垃圾4000余吨,腾退土地3万多平方米;同步推进古建修复、路面提升、口袋公园等工程,实现“抬头不见‘蜘蛛网’、低头不见污水流、出门即见小公园”的治理成效。
本版文图均由本报记者欧志强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