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嶂翠,水流鸟语香。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汾河老龙头区域生态治理工程正在描绘一幅古今交融的生态长卷。随着工程的有序推进,“老龙头”的曲水流觞之美,与窦大夫祠、崛围山红叶区、汾河景区四期等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相融相映,让太原山水文脉的精魂于此凝聚。
按照规划,老龙头区域生态治理工程北起汾河出山口,南接汾河四期,是一项提升太原市区域生态环境的景观工程。目前,在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的核心工程(三期)承载着17.7万平方米范围内河道拓宽疏浚、堤岸整治、跌水堰改造及周边绿化的重任。现已初具规模的跌水堰等景点,与不远处的西山叠翠、烈石寒泉遥相呼应,宛如一幅天然山水画卷。
工程对历史文化的守护不止于修复,更在于激活与传承。一期工程中,净因寺东侧布满裂缝的明代挡墙,在现代工艺技术的“加持”下,已悄然弥合伤痕,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大戏台修缮更是匠心独运——传统榫卯结构撑起悬山抱厦的屋顶,绿琉璃剪边、黄绿脊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戏台背后的照壁上,傅山典故与《阳曲县志》记载的精粹被镌刻其上,地方文脉在一砖一瓦间获得永恒。
作为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多福路北延、土堂路建设及配套管网、绿化、交通设施等畅达风景的纽带即将织就。从滨河东西路启程,经多福路、柴西路、呼留路前往老龙头,沿途土堂大佛的肃穆、土堂怪柏的奇崛、西山叠翠的秀美、烈石寒泉的清冽将次第展开,如一卷山水长轴徐徐铺展。
当生态治理的匠心嵌入这片山水与古迹交融的肌理,“老龙头”将成为太原文旅版图上一颗闪耀的明珠。这里修葺的不只是河道堤岸,更是城市记忆与自然呼吸的和谐共生;这里筑起的不仅是仿古戏台,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地标。这处深蕴山水之灵、历史之魂的“古今共生”之地,正为四方游客奉上一场生态与人文的双重盛宴。
本报记者康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