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日报》自1985年7月15日创刊以来,历经40年风雨洗礼,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委、省政府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的权威主流媒体。
作为山西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省级综合类日报,它始终以“服务全省中心工作,助力山西经济发展”为己任,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纸媒时代到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纪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增强内容影响力,成为全省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压舱石”。
四十春秋书变革
深耕三晋谱新篇
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山西经济日报》前身《山西经济信息报》于1985年7月15日创刊,由当时的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创刊伊始即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通过精准的政策解读与市场信息传递,迅速在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上形成强大影响力。
1986年更名为《山西经济报》后,报社持续优化内容架构,发行网络逐步覆盖全省各地市,读者群体稳步扩大。
1993年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并被确定为山西省政府机关报,权威性与公信力显著提升,发行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2003年12月,划转至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媒体融合与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在传统纸媒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发行量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如今,《山西经济日报》已发展成为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类经济大报,在山西11市设有记者站,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传播体系,成为省委、省政府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把牢政治方向
坚守舆论阵地
山西经济日报社深刻铭记“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网,推动党建工作与新闻工作深度融合。
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党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高地。在政治立场、新闻导向、价值取向上,自觉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规矩,确保导向零失误。通过每周编前会和学习会(2024年组织集中学习80余场),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彻到新闻实践中,为读者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新闻信息,切实强化思想引领。
聚焦中心大局
服务经济发展
作为省级主流媒体,《山西经济日报》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时政报道,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基调和重点,创新报道方法和呈现形式,让新闻报道契合时代要求、人民需求,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专栏引领。2024年以来,开设“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乡村行看振兴”“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巡礼”“2024年,山西各地经济工作这样干”“做强重点产业链、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换新,让更多三晋家庭畅享美好生活”“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等重点专栏,推出“山西经济年报解读”“数字经济”“晋股风云”等原创栏目,占据重要版面及网络显著位置,累计推出800余篇精品稿件,突出经济特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效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持续发挥经济宣传报道“压舱石”作用。
策划先行。《山西经济日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省委宣传部、山西日报编委会及报社社委会部署要求,精心策划大型主题报道,推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调研行”“AI赋能、奔赴未来”“让民营经济走向更广阔舞台”等大量有亮点、有特色、有分量的新闻策划,深度报道、重头报道、系列报道成为鲜明特色。
时代命题。针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率先策划推出“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特别报道,率先解读山西实践。刊发《向“新”而行、以“新”提质》等深度稿件,题材重大、视角独特、内容充实。原创头部稿件数量多、质量优,多篇稿件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创新表达。在坚守主流舆论阵地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精心策划推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等高质量系列报道及短视频、VR直播、H5等新媒体产品,满足受众多元需求。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创新形式,拓展渠道,形成覆盖广、传播力强的全媒体矩阵。2024年,多件融合传播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
构建融媒矩阵
提升传播效能
山西经济日报社确立“一核四维”(以经济报道为核心,推动内容、平台、队伍、思想融合)战略,践行“精耕纸媒端、发展新媒端、拓展产业端”理念,构建“一报+一网+N平台”全媒体矩阵,粉丝量突破700万,年阅读播放量超10亿次。
传播形式变革。重点稿件配发视频二维码,制作短视频、VR直播、H5等新媒体产品,增强报道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
采编流程再造。全方位整合再造“策、采、编、发”流程,打造高效运转的“中央厨房”,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报道时效性与准确性。
融合创新突破。面对山西深厚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与网络形象单一的矛盾,山西经济日报社主动破局,于2022年7月策划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项目,以四重创新解码三晋文脉。通过融合传播矩阵创新推出H5图鉴、实时直播等互动形式,带动全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文旅搜索量激增60%,既实现媒体转型突破,又开辟文化富民路径,为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树立新范式。
视听平台建设。为应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求,2023年报社搭建《视听山西》拍摄服务平台,整合技术资源推动内容社交化、视频化转型,通过人力、内容、宣传多维融合践行“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利益共融”新型媒体理念,完成“一古一今”双线纪录片布局——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山西样板。视频拍摄从初期零星单机拍摄升级为多机位、多机种协同作业,形成策划创作、拍摄制作、推广运营全链条产出,产品覆盖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领域,以雄厚技术实力与人才梯队持续输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视听作品。
直播品牌打造。2024年,依托抖音、微信视频号、快手号等,相继打造了“风光无限、晋在眼前”“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大美山西、魅力三晋”等大型视频直播活动,这些活动成为山西经济日报社最具品牌价值和媒体影响力的融媒体系列产品。“传统村落万里行”(山西站)线上主题宣传,将山西传统村落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视野。
先进技术赋能。组建专业核心制作团队,采用“AI预演+人工精修”双轨工作模式,实现了“剧本—分镜—成片”的全链路自动化生成,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2024年,推出全省首部AI全流微短剧《AI于成龙》并入选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AI精品案例。这种双轨工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内容制作的整体水平,也为报社在融媒体时代的内容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强化内部管理
健全制度体系
报社持续深化管理革新,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通过优化采编流程、创新用人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强化经营管理和健全考核机制,形成了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构建起“制度治人”的激励约束体系,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驱动全员转型,全面挺进主战场。2019年以来,山西经济日报社启动新一轮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在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流程再造”为重点,打破采编部门壁垒,成立全媒体编辑中心,优化精品内容创作流程,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起覆盖策划、制作、发布、考核等全链条的全媒体一体化运作体系。
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采编团队。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化业务技能培训、严格纪律作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业化队伍,为讲好中国故事山西篇章、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支撑。
以动态优化经营策略为主线,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运营体系。精准实施矩阵式版面运营,立足山西能源革命、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集群,构建起差异化内容产品矩阵。创新“媒体+活动+服务”的盈利模式。通过上述组合拳,报社经营工作实现从传统版面经营向全媒体价值链运营的转型跨越。
锁定目标读者,摸索“点对点”精准发行方式,以此提高发行覆盖率与有效性,提升报纸在全省各市县乡村的影响力与到达率。
收获多项荣誉
彰显品牌实力
主题报道引路,精品策划立报,原创报 道开花。2024年 ,“跟着非遗去旅行”山西十大非遗主题线路采风活动被评为2024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太原:能源产业加速向“绿”转型》荣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三”思而行》《集群发展、遍地生“金”》等4篇稿件荣获山西新闻奖二等奖,《山西:稳住外贸基本盘、激发外贸新优势》《山西:激发民营经济“拔节向上”的蓬勃活力》等4篇稿件荣获山西新闻奖三等奖;《“旅游+”,加快推动我省文旅业提质升级》等3篇稿件荣获山西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好新闻奖”……
近年来,《山西经济日报》持续增强主流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23年出品的系列纪录片——《汾城镇》获32届“山西新闻奖”一等奖;《岳家寨》中《脊梁》荣获第33届“山西新闻奖”二等奖;《坚守:不忘初心的中国好人》和《脊梁:太行精神的践行者》则分别获得了2023年度“清风晋韵”微视频作品展映的优秀奖和入围奖;2024年《在传统村落里探寻“三晋文脉”》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国“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传播经验评选活动专业类十大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案例;快手账号“山西观察”荣获快手“2023年度影响力媒体”称号,为我省唯一入选账号;“山西经济日报”抖音号、“山西观察”快手号、“晋融社”微信公众号均获评省“最具影响力主流新媒体账号”。
展望未来,《山西经济日报》将继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发展大局,深化“内容+技术+融合”三位一体战略,巩固省级主流经济媒体引领地位,为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倾力讲述新征程上的“山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