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记者手记:感受能量的另一种模样

  “煤窑三百六十,昼夜出炭。”《大同府志》中,记载着光绪年间大同采煤的盛况。
  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老井口,退役的蒸汽机车头还保持着喷气的姿态。讲解员指着不远处的5G基站说:“这机车当年拉煤时,每公里要烧30公斤原煤;现在基站全年耗电,相当于两吨煤的能量,却能让全球的数据在云端相遇。”
  阳光穿过机车的烟囱,在基站的太阳能板上投下细长的影子……
  突然明白,这座城市从来没离开过“能量”——以前是把煤炭的能量送出去,现在是把数据的能量聚起来。
  当能量从“送出去”变为“聚起来”,城市的肌理也随之重塑。自2018年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落户以来,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相继落地大同,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建成标准机架30万架,大同“算力之城”的轮廓日渐清晰。
  在大同,能量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与世界对话——从沉重的黑色块状变成轻盈的绿色流光,在时光的褶皱里,完成了一场静默而壮阔的蜕变。
  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团队,用大同本地的算力集群处理着100TB的扫描数据,算法能在30分钟内完成过去考古队3年的工作量;浑源县的黄芪种植基地,通过算力中心的物联网平台调控滴灌系统,每克药材的能量密度提升了17%;忘忧农场的黄花博物馆将200多个萱草品种全部展示在可触摸大屏上,用手轻点其中一个,它的名片就会展示出来,方便参观者深入了解……
  这种聚与散的辩证法,或许正是能量最本真的模样。就像恒山的风,过去推着风车抽水浇田,现在驱动着风机发电;就像桑干河的水,曾经带动水磨碾煤,如今冷却着数据中心的芯片。
  我们能肯定的是,不管挖煤还是运行服务器,都是让“能量”有用武之地的做法。新时代,算力给予大同的,不只是新产业,更是老工业基地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当煤尘变成数据流,当矿灯变成服务器指示灯,这座城市的心跳,正和数字时代同频。

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