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运城讯 近日,在闻喜县东城社区,一间40平方米的公益自习室正成为居民热议的“学习打卡地”。这个由社区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场所,不仅为备考青年和在职学习者提供了免费的学习空间,也成了基层治理的新阵地。
精准服务,瞄准群体“急难愁盼”。“以前在家复习总被打扰,现在自习室24小时开放,学习效率高多了!”正在备考公务员的小王点赞道。东城社区精准聚焦18—35岁备考群体,将社区闲置办公场所改造为复合型学习空间,除了安静的自习区,还设置资料共享角,并定期组织小型交流活动,全方位满足学习者需求。
科技+共治,让自习室“聪明”又有序。走进自习室,人脸识别门禁、24小时监控设备一目了然。学习者通过扫码或刷脸即可自助出入,全程无需工作人员值守,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升了使用便捷性。社区则通过“定期巡检+志愿者轮班”模式,巡检设施、补充物资,再加上明确的《管理公约》约束占座、喧哗等行为,让这个“无人空间”始终井然有序。
公益底色不变,资源整合见实效。“全程不花一分钱,还能免费享受饮用水、借阅书籍、空调和无线网络,对我们备考族太实用了。”社区书记孙娟芳介绍道。自习室依托“社区+社会”共建模式,联动周边培训机构调研需求、合作宣传,吸纳志愿者参与管理,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凝聚了社会力量。全免费、全天候的服务,精准匹配了备考群体“早出晚归”的学习节奏,让公益普惠性落到实处。
动态优化服务,口碑效应渐显。为了让服务更贴合需求,社区从筹备阶段就开展多轮调研,试运行期间收集20余条建议,调整了座位布局和开放细节。正式运营后,通过线上交流群、线下意见箱持续收集反馈,形成“调研—落地—迭代”的闭环管理。
如今,借助抖音短视频、社区微信群等线上渠道,以及线下海报、机构合作宣传,自习室已吸引近百名固定用户。不少居民表示,这个小小的自习室,不仅提供了专注学习的空间,更让大家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活力。 (席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