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应急包配置时要覆盖生活用品、应急救援工具、应急医疗用品等,要做到定期更新,触手可及。”
“爆发山洪要沉着冷静,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还要注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要注意大车的‘死亡三角区’,特别是右侧‘死亡弯月’,前方、后方及左侧盲区,行人和非机动车务必保持安全距离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烫伤急救五字口诀:‘冲’,即凉水冲洗;‘脱’,即脱去衣物;‘泡’,即凉水浸泡;‘盖’,即覆盖保鲜膜;‘送’,即送医院就诊。”
“雷雨天里避高地,安全口诀要牢记:高处楼台先远离,山顶铁塔莫靠近。电线杆旁不逗留,大树底下藏不得。空旷地带快转移,低洼之处暂躲避。”
…………
比赛上,这些硬核知识被选手们讲解得生动有趣、直抵人心,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堂集知识性、专业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应急科普课。
7月31日至8月1日,在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举办的山西省应急科普讲解大赛上,32名选手同场竞技,综合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紧扣“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主题,聚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核心领域,围绕用电安全、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行车指南以及汛期安全和气象预警等社会关注的热点,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专业的应急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安全教材。
此次大赛旨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拓宽公众学习应急知识渠道、提升社会公众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赛中,参赛选手化身“翻译官”“播音员”“示范者”,把专业的应急知识、避险技能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土话土办法”,用鲜活案例讲清“小隐患如何酿成大事故”,带动身边人成为“第一响应人”,让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传”出去、“学”起来,让更多人成为受益者,在社会宣传中奏响安全强音。
应急管理部科普智库专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科普中国智库专家邱成利作为评委组代表,对此次大赛作全面点评与指导。他高度评价了大赛的整体质量与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同时从专业的角度、高度为选手们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参赛选手实力尽显,亮眼成绩频出,面对今后挑战,要处理好‘科’和‘普’的关系,从小切口入手,做到以小见大;要平衡好‘讲’和‘解’的比例,突出关键信息,讲清机理和变化,做到动静结合。”他说道。
经过激烈角逐,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和优秀奖10名,优秀组织奖10名,还有3名选手获得“最具潜力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科普内容奖”。
本报记者王佳丽